一、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了什么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解决了绝对非运动和光速恒定这两个问题。为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做足了准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887年)是一个残酷的实验。所谓残酷的实验,意思是说,这个实验决定了一个科学理论的生死。当时,这个实验验证的是以太理论。不过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实验导出了爱因斯坦革命性新理论的数学基础。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做了什么实验的依据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想法在于断定地球通过以太海的运动情形。不过问题在于怎么做?如果是两艘船在海上航行,两者都可以断定彼此的相对运动。可是,如果只是一艘船在平静的海上航行,那么这艘船就没有参考点来测定自己前进的状态。若是以前,水手会从船边放一个测速仪在海面上,然后再测船相对于测速仪的运动。迈克尔逊和莫雷的方法一样,只是他们丢在船边的不是测速仪,而是一束光线罢了。
如果是地球动而以太海静止,那么地球在以太海中的运动必然会造成以太风(etherbreeze)。这样的话,如果有一束光在以太风中逆向前进,那么这束光的速度必然比横向穿越以太海的光束慢。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的核心要旨就在这里。
每一个飞行员都知道,如果来回飞行的行程里面有一趟逆风,那么(即使另一趟是顺风)如果要飞行一样远的距离,这趟飞行耗费的时间会比横越同样的风要久。同理,如果以太海理论正确,那么一束光先是在以太风中逆流而上,然后再折回顺流而下,回到起点,所耗费的时间必然比横向来回穿越以太风的光束长。
实验过程
迈克尔逊和莫雷制造了一部干涉仪来检测这种速度的差异。这种干涉仪工作的原理是,一个光源对着一面半反射镜(和从外面看像镜子,从里面看是透明的太阳眼镜很像)射出一束光。半反射镜把这一束光分为透射光与反射光,两者互成正角行进一段相同的距离然后折回。折回之后,经由同一面半反射镜再恢复为原来的光,然后射进干涉仪里面。我们只要观察这两股光聚合之后在干涉仪里面产生的干涉形态,就可以断定两者速度的差值。
检测到的结果令人不安
但是,在做完这个实验之后,我们却测不到两者的速度有何不同。将干涉仪方位调整九十度,使原来逆以太风的光变为横越以太风,原来横越以太风的光转为逆以太风,然后再测量两者的速度,结果发现两者速度依然一样。换句话说,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没有办法证明以太的存在。这样,物理学家若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便不得不面对两种令人不安的选择,一个是,地球不动(而哥白尼错误),再一个是,以太不存在。但是两者都令人难以接受。
二、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深的女排情结
我们会有深深的女排情结原因如下:
一.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不久,国家刚从文革的浩劫中刚刚走出,百废待兴。无论从国家发展,还是从个人奋斗的角度,都急需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正面的叫鼓舞,负面的叫煽动),指引这个民族走出迷茫,奔向希望。恰逢1979年底,在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中国体育得以同这个国家一道,走向世界。这时,中国女排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像孙晋芳、张蓉芳、郎平、陈招娣这样的拼命三郎、技术精英,并连续获得了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锦赛“五连冠”。可想而知,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女排对于国人是一种怎样的骄傲、鼓舞和激励,更是成为了正在腾飞中的中国的象征,停留在了那代人永恒的经典记忆。
二.属于大球项目:不得不说,女排情节也有其本身为大球项目的原因。相比于乒乓球、羽毛球、柔道、射击等项目,足球、篮球、排球被称作三大球项目,不只是因为球的个头大。更是因为三大球项目本身依赖团队协作,其普及度、影响力、情绪感召力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中国三大球,共六个项目里(男足、女足、男篮、女篮、男排、女排)中,虽然论普及性,排球不如足球和篮球。但女排项目是其中最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最先夺得世界冠军,唯一世界冠军球队,并且是唯一一个成绩可以稳定保持世界前列水平的三大球球队。三大球项目中,可以与之接近的,恐怕只有1999年时期的中国女足了。
三.精神传承:从五连冠时期的老女排,到如今80后90后领衔的中国女排,无论其间的成绩经历过怎样的波折,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在队伍里经过一波又一波人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四.可观赏性:相比于男排项目,女排不强调绝对力量和绝对高度,注重技巧性,引起其回合数较多。
五.女排精神:团结协作,努力抢新,顽强拼搏等等!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所以我们的女排情结是其他项目难以比拟的!
三、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澄清一个名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古到今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儒家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近代的五四运动和民国期间的文化,甚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在此有一个疑问,儒家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深,绝对不是一个儒家思想所能代表的。
曾经多次和好友商榷到底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有何影响,话题确实很大,但我们在一步一步地迈进,或许有云开雾散的一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其可以涵盖乃至包容,可以化解矛盾,可以凝聚力量。多次将外来的侵略文化消融,虽然可以侵占汉人的领土,但精神是不可灭的;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几乎都被同化,或者是很快就被驱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一种精神绝难屈服。
而到了近代中国的古老文化终于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面,被扣开了国门,屈辱的一面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承载了忍辱负重的一面,开始痛定思痛反思自身不足,开始接纳西方文化,于是乎,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入中国,其实最终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不分国界的,加之中国文化的包容,于是二者在某些层次上不分彼此了。优秀的文化大家一起分享,这是属于人类的,而不是属于哪一个民族的。
优秀的文化传统,当然大家都知道要传承,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儒家思想一再号称自己代表传统文化,这是什么居心呢?莫非汉武帝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能够磨灭其他思想?似乎皇帝自身也在“外儒内法”,某些皇帝也在信奉佛教,还有相当部分的皇帝信奉道教,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代表性?你儒家能够代表法家?恐怕有人出来抗议了!你儒家能够代表佛教?恐怕佛家弟子们要反对了!你儒家能够代表道家?恐怕民间人士要攻击了。最后,恐怕你儒家谁也代表不了,只能代表你自己吧,甚至于儒家多次依附强权与专制乃至当爪牙,可能连自己都代表不了。
烟台老乡牟宗三,新儒家的代表,其实根本不认同满清时代的儒家精神的。那些卑躬屈膝的精神,那种只敢研究服饰而不敢探求本质的儒生们,在皇权的淫威下早已战战兢兢了,保住小命重要啊。于是乎,文字狱的压迫之下,儒生们屈服了,以至于后来的儒生们都瞧不起清朝的儒生,这能怪谁呢?其实还是儒家自己的问题,儒家思想本来就有与强权结合的欲望,他们能够明哲保身就算不错了,更多的是干脆当爪牙。只有少数的顾炎武之类的人能够保持一定气节,可有谁知道,顾炎武的外甥就有状元,他当然可以生活在庇护之下,他从来不拒绝与满清的达官贵人交往。
儒家从来就没骨气吗?也不完全是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可以证明那四百儒生还是很有骨气的,他们并不缺钙。可自从那一次以后,儒家精神缺失了。在经过经典书籍被焚烧和大规模战乱以后,复述的《尚书》毕竟不能保持原貌,那种承载不屈服精神的层面也没有了,加上历代统治者有意无意的去掉其中孟子的一些民生因素;一只只小绵羊出现了,甚至跟强权结合成为张牙舞爪的狼,其对象自然是天下众生。
更推溯到儒家的老本——孔丘那里,其实孔丘作为一个落魄文人,动辄讨论复古,喜欢张口闭口古人如何如何,似乎从不记得两小儿辩日中自己赧然而逃,不懂得时代的发展需要思维的进步;在古代礼制的束缚下,他的思维禁锢了,本来一满腹经纶的人迟钝乃至固执了。在当时的背景下,没有人理他,他郁郁而终,乃至生前并未留下论著,《论语》保留的是他弟子记载其言论,真实性几何?不知道!后来的孟子思想有很多民本因素,譬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则干脆则颠覆了儒家的很多思想而另立系统,譬如提出“性恶论”。当时的儒家似乎还在发展,因为敢于创新和提出不同见解。诸子百家的争鸣并且未见优劣的情形下,法家在秦国独得重视,墨家弟子也遍布天下,纵横家也颇得青睐,兵家也备受推崇,……这个时代,绝对显不出儒家思想如何如何。
而后来到了封建时代,封建帝王突然发现,儒家思想是如此之容易驯化,乃至几个儒生为刘邦献上古代礼制,让刘邦享受了作为帝王的乐趣,于是乎,对儒家的注意与使用开始了。但当时受制于经济太差,不得不采用黄老学派的修养生息办法来振兴国力,只等待时机成熟。到了汉武帝,对儒家的驯化开始了,从此儒家成为了强权的忠实助手,绵羊在普通民众面前成为了恶狠狠的狼。民众的思维也被固化了,两千年的循环开始了,直到西方的文化传进来。大家请注意,为何只是循环而没有创新?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惯性,他们只懂得循环而不懂创新,以上证明了儒家根本代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很多人说韩国如何保持儒家思想的同时获得了发展。我想请问,韩国是因为儒家思想而振兴吗?答案是否定的。日本是因为儒家思想而振兴吗?仅仅靠儒家思想他们能振兴?那设想一下,如果日本在美国叩关以后,还在固守陈规,日本会发达吗?关键在于他们的地缘位置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故而很快适应外界,这才是他们发达的原因。日本和韩国的成功之处在于吸收别人知识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传统,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不是一味的主张复古。
既然前文说到了文化的贯通性,故而其实西方的一些思维也是人类的,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既然是人类的,那自然有人类的共性,自然可以汲取先进经验并使之揉入中华文化中。譬如美国大陆的五月花号,其实那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才是振兴中国的归一之道。美国的三权分立当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立国二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出过大的战略失误,这莫非不值得我们学习?英国的制度亦然,或许我们应该思虑一下到底该如何处理了。一味的守旧还是干脆汲取先进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正如秦晖所言,在公平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公权力会以产权改革为名侵吞国有财产,以公共利益为名侵害弱势群体利益,这样的话,改革成果很可能被特权阶层攫取,这样改革成果难以保障。而杨小凯先生所说的后发劣势或许值得我们思虑,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西方?到底该学习皮毛还是干脆将其精髓拿来?我们能继续守旧吗?守旧的儒家思想担当不了振兴中华的重任,其实,创新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于创新,只是暂时被淹没罢了。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1300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