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币政策实施有什么作用
控制银行业:国民政府在1928年北伐统一中国后,开始逐步施行货币改革,计划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负责推行。最先步骤是透过行政命令,以官股入股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变相将其控制权改为完全国有(原先已是官方开办的银行,已是半官办)。加上国民政府原有之中央银行,国民党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
稳民心的同时掠夺民众的财富:法币是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对于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法币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政府填补赤字:抗战后期,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大量发行。到了战后已发行至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约四百倍。法币的发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战胜利时的5569亿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间增加超过一千倍,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当时曾经有造纸厂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而获利。宋子文为行政院长时,试图以金融政策稳定法币,抛售库存黄金购回法币。但因为法币发行量仍在增加而没有得到成果。
旧中国的货币种类复杂,既有重量不足、成色不一的银两、银元、铜币等铸币,又有各种各样的纸币。而且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不但国家发行,私人、中外企业、金融业和非金融业都可发行。这样,市场上就流通了形形色色的货币。这种极不统一的币制对商品的全国性流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对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都是不利的。所以改革落后的、弊端重重的旧的货币制度也是大势所趋。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货币,为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国民党实行币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化,进一步说,就是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九·一八”事变后,举国震动,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大举侵华只是早晚的事情。虽然蒋介石政府强调“捷外必先安内”,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但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之势也不能不有所准备。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战争损耗是极为关键的。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提高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此外,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种种复杂的考虑,也支持并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使这一改革得以推行和实施。在如此的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实行法币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一、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二、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均用法币。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法币准备金。四、法币与英镑挂钩,实行外汇本位。
不过,在谈及法币改革的历史作用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但法币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却另有不容忽视的正效应。从当时的效果看,法币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它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由于法币与现银脱钩,中国的货币就完全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并且由于法币与英镑挂钩,可以到世界市场去流通——这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第三,法币发行之初规定银元兑换法币一元,但实际兑换时,却是白银60%可兑100%的法币,这样,纸币的流通量就增加了,后来法币又逐次增发,这些都缓解了从前通货不足的局面,使物价开始回升,物价的回升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进而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工业生产的发展。诸多现象表明,法币改革后,情况一直朝着对中国经济和其他国家在华利益大有好处的方向发展。从长远方向考虑,法币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是进步的,它是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环。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它能够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同样基于长远考虑,法币改革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第一,币制改革后,国家以法币收兑了民众手中及社会各方面持有的白银和银元,这是一种强有力且有效的资金集中手段,便利了国家在战争全面爆发后最大限度地掌握调度现金、最大可能地集中白银等贵重金属,以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物资的经费之用。第二,法币发行之初规定可以在指定的金融机构中无限制买卖外汇,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大量搜罗法币然后运至上海、香港去套取外汇资金,再以此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侵华战争所需的军用物资。面对这种情况,国民政府在1940年取消了法币“无限制买卖外汇”的规定,结果有利地打击了日本利用法币套汇的阴谋,造成其资金方面的困难。这种政策的调整是银元等硬币流通时所做不到的。第三,抗战开始后,资金开始向内地后方流动,资金的内流使大后方银行的存款增加、财力充实,从而使其扩大投资、放款成为可能。这使得内迁的企业可以迅速恢复生产,复工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新建的企业可以顺利投入生产,于是各种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币制改革,资金不可能充裕、顺利地流向内地,大后方的经济也很难经得起长久的战争考验。在回顾艰难的八年抗战史时,人们往往最终以“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一言概括之。固然,这种民族的韧性是抗战取得胜利最本质的和潜在的因素,然而墨守这一“定论”则会忽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不利于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才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什么是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Flat Money)是指货币没有用上一些有价值的实物作为货币的本位,法定货币不代表实质商品或货物,发行者亦没有将货币兑现为实物的义务,只依靠政府的法令使其成为合法通货的货币。法定货币的价值来自拥有者相信货币将来能维持其购买力,但货币本身并无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如当今的纸币。只有在公众相信它会被接受时,法定货币才会生效。部分发行法定货币的国家或银行,会将其法定货币与一种或数种外币挂钩,并以政府外汇储备维持其汇价在一定的水平。亦有法定货币是没有任何锚,其价值是自由浮动,倚靠发行者控制发行量来维持。
在历史上,政府强制规定纸钞以及非稀有金属﹝如铜、镍等材质﹞的硬币为法定货币之前,大多数流通的货币也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例如金币、银两,此种货币称为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
许多人认为法定货币没有锚。张五常认为不对。其实,法币也是有锚的,法币的锚乃是经济的CPI指数物品篮子。而如果货币量的变动要同时考虑价格水平之外的其它经济目标,那么就是给货币下了多个锚。
法定货币的产生
像干预金融制度一样,政府也干预货币本位,最重要的干预可能是建立法定货币。一般是出于财政原因,当政府进行干预而授予某家银行垄断特权时,这种过程通常就开始了,我们已经讨论了英格兰银行的重要情形。该银行从一文不名的政府手中购买特权,这些特权又导致了其他银行通常用英格兰银行的债务来清偿它们的债务的金字塔型的制度,而英格兰银行自身继续用黄金清偿其债务。最终,政府会进行干预以打破特权银行的债务和锚商品之间的联系。在英国的情形中,政府对英格兰银行信用的过度需求使后者不459能维持用现金支付,而政府在1797年的干预使英格兰银行的无清偿能力合法化,并命令它停止这种支付。货币成为不可兑换性的,并且一直保持这样,直到1821年,可兑换性又重新恢复了,但是在1914年又受到压制。不断增加的政治干预使以后恢复可兑换性的努力很少取得成功,并随着20世纪70年代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任何与黄金的正式联系也最终被放弃了。
在美国历史上,政治压力削弱了与黄金联系的同样过程也是很明显的。在19世纪,美国政府多次进行干预以压制可兑换性,并最终恢复了它。最显著的情形是随着1861年国内战争的爆发而发生的。当时,联邦政府对银行信用的需求迫使主要的商业银行放弃可兑换性。直到1879年,美国一直维持不可兑换的绿背纸币(1861年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译者注)本位。然后,在1933年之前,一直没有干预地维持着黄金本位。当1913年联邦储备建立时,其意图是让联邦储备在该本位下运营。然而在一年之内,国际黄金本位就崩溃了,联邦储备很快就成为惟一的依然和黄金相联系的主要中央银行。此时,联邦储备发现它自己具有比黄金本位下的中央银行通常所具有的更多的决策权,但是它不清楚该做什么。甚至在20世纪20年代,在恢复国际黄金本位的、注定要失败的努力之后,它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它再次具有很大的决策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国际黄金本位,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修正形式被重新建立。在战后,受到政府自身的鼓励,联邦储备开始实施比所允许的长期制度中更为扩张的货币政策。联邦储备的黄金存量因此而逐渐下降,并且当其受到被强制执行的黄金储备要求的约束时,它游说国会废除这种要求。国会这样做了,并且黄金交换本位原则的剩余部分也被进一步地削弱了。然而,受到黄金交换本位约束的联邦储备的自由度的增加,也减少了它抵制政治影响的能力,并且联邦贮备处在不断增加的、“满足”约翰逊统治的巨大开支的压力之下。联邦储备对这种压力以及持续的黄金流出量只提供了微弱的抵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联邦储备银行再也不能维持黄金的美元价格,黄金交换本位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被放弃。至此,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处于和平时期法定本位的主要国家不再有恢复可兑换性的严格意图。
法定货币的建立意味着货币本位性质的根本改变。以前,货币本位一直将货币的价值与一种或多种贵金属的价值相联系,而维持这种联系的需要,严重地限制了政府或中央银行实施自己货币政策的能力(或至少这样做以维柏¨持商品联系)。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中央银行可能有能力操纵利率,但是这样的能力被需要维持可兑换性所限制。该制度尽管在某些方面是不完全的,但也是极为自动的,而参与中央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证它们继续维持可兑换性。但是一旦可兑换性被废除,中央银行不再必须满足任何外部约束,它或多或少地能自由地做它希望做的事情。这种新确立的自由与货币本位的改变相联系。以前,价格水平一方面被货币发行的可兑换性规则固定,另一方面,被市场上对“锚”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所固定。但是现在,价格水平由市场上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既清楚又简单,并且价格水平与任何单个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分开了。对于给定基础货币的任何需求,价格水平由中央银行选择投放的基础货币数量来决定,并且中央银行能发行与它所希望发行的货币一样多的基础货币。因此,价格水平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而我们必须考察是什么决定了这种政策,以及它的影响是什么。
法定货币的发展
虽然货币体系最初基于商品,但从商品货币到法定货币的转变是一个稳定的、全球化的趋势。法定货币并不代表任何有形的商品,而是由法律作为支撑,要求人们在一切交易中予以接受。即使在商品货币时期,通常也存在以银行券为形式的黄金流通,且数量往往大于真正存在的黄金数量。从效果上看,这些就是法定货币,因为如果所有银行券持有者都同时要求兑换黄金的话,世界的黄金存量将无法满足需求。由黄金作为部分支撑的钞票系统是现代支付系统的起源,在现代支付系统中,货币100%都是不可兑换的。
中世纪把黄金委托给金匠的业务是纸币的起源,纸币最初表示对存放在金匠处的黄金的一种索取权。银行券类似于支票,不同之处只是它可以从一人之手转移到另一人之手。商业银行没有理由不发行银行券,历史上的确曾有私人钞票得以流通的时期。然而在多数社会中,发行银行券是政府的垄断权力。发行货币是一种创造财政收入的活动。在一些社会中,创造货币几乎是财政收入的唯一来源,因为这些政府缺乏有组织、有效率地税收征收系统,从而课税能力不足。
20世纪30年代以前,货币一直普遍地由商品作为支撑,或至少部分地由商品作为支撑。从19世纪开始,黄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主流的商品货币。流通的货币部分采取金币的形式,但货币多数是由代表黄金索取权的纸币所构成。可以转换为黄金的国家通货被称为按金本位制运作。在金本位制流行的时候,多数国家承诺可以按照固定的价格将本国的通货兑换为黄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多数国家同意维持一个固定的黄金交换率,但这个制度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一个国家针对国内外汇短缺的情况,周期性地调整它们的黄金交换率。1973年,浮动汇率制建立,从那时起,除了美国政府的信用外,美元的价值就没有了任何其他支撑。
只要政府想要保持纸币和黄金之间的可转换性,那么政府创造更多货币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中央银行必须保持相当数量的黄金储备,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好比今天的私有银行由于必须保持一定的现金储备,从而创造存款的能力受到限制一样。在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无可挽回地、一个接一个地崩溃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丧失了转换本国通货的能力,因此,影响国家创造货币的限制因素也不复存在了。在过去60年中,世界货币制度已经逐渐走向纯粹的法定货币制度。随着世界货币制度1973年转变到浮动汇率制,现在除了政府的选择外,流通中每种货币的数量已经不受其他什么限制了。
不兑现纸币的特点
货币要求具有同质性和匿名性,而不兑现纸币也具有许多货币应该具有而不为实物货币所具有的特点:如易识别性、持久性、便携性,防盗性等。不兑现纸币和信用不可分割。不兑现纸币就是一种信用,在这种信用中,国家是债务人,而作为债权人的每个个人被取消了向国家的追索权,但国家以法律和强制力保证其在交换中被接受。
实物货币和不兑现纸币的区别
实物货币和不兑现纸币的区别在于:实物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而不兑规纸币则需要用法律规范和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在交换中被接受,不兑现纸币如果被废除了的话,就将一文不值。但不兑现纸币也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我国的法定货币
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主币以元为单位,主要采用纸币形式,包括100元、50元、10元、5元、2元和1元六种;人民币辅币以角、分为单位,采用纸币和金属铸币两种形式,包括5角、2角、1角、5分、2分和1分六种。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独立合法的货币。其独立性体现在:人民币不同任何一个国家货币的币值固定地联系在一起,当外币升值或贬值时,可以相应的调整人民币汇率;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人民币发行和币值稳定的保证,是国家手中掌握的大量商品;人民币出入境实行限额管理。其合法性体现在:人民币在我国的主权范围内,具有无限清偿性,唯一能够用来计价、流通、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拒收。
为了维护人民币的法律地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1)不准发行变相货币。
(2)严禁各单位模仿人民币式样印制内部票券。
(3)加强对残缺人民币的兑换及销毁管理。
(4)对于伪造、变造货币和贩运伪造、变造货币的,依法治罪。
(5)对于超限额携带货币、擅自运输和在邮件中夹带货币出入境的,由国家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货币的本质(谢作诗李平)
凯文·多德Kevin Dowd,丁新娅,桂华,胡宇娟译.竞争与金融:金融与货币经济学新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罗杰·E·A·法默.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4.0 4.1梁小民雎国余刘伟杨云龙.经济学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09月第1版.
邬名扬,王成栋主编.中外现代企业制度与中国企业改造.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1.
三、中国发行的稳定币叫什么
加密数字货币市场的稳定币恰如其名,指价格波动性较低的加密货币。这里的稳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比特币等主流数字货币的波动性相比,法币与黄金无疑是两种价格稳定的通货。法币发行量基于国家经济体量而定,并由国家信用背书,在政府不作恶、经济稳定时期的法币便可以保持其价值稳定。黄金因为其储量有限、化学性质稳定、易分割等原因,在历史上始终具有保值特性,被称为天然的货币,如果可以将数字货币的价值与某种认可度高的法币或黄金相锚定,此种数字货币便可以保持价格的稳定性。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认为货币价值的稳定性是货币认可度的关键因素,只有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也就是对于商品总体的支配力基本保持平稳,日常支付和很多金融市场功能才可以实现。而现有的主流数字货币波动性较大,并不适合用来日常支付。为了创造一种稳定的数字货币,通常需要确定以下两个要素:
锚定利率
稳定货币与锚定物维持的稳定比率,现有数字货币的模型当中大多首先选择以1:1的汇率锚定美元或其他货币资产,以黄金为锚定物的Digix以1DGX=1g黄金的价格与黄金挂钩。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稳定币
从现实层面来说,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禁止法币交易对,投资者需要一种能够替代法币进行价值锚定的媒介进行交易,衡量持有数字货币的价值。此时稳定数字货币的概念更偏重于与某个法币或者现实资产进行锚定。
从理想层面来说,目前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体系是决策中心化的,货币的发行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一个国家的政治不稳定、经济危机、政府政策错误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法币价值的不稳定。此时,去中心化货币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维持购买力的选择,避免因为货币问题产生连环效应,进一步造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届时,稳定数字货币的概念将更类似于当前货币体系,锚定于某个物价水平、经济体量以及货币需求。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给规避中心化的法币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主流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率阻碍了数字货币的大规模市场应用及其他场景的实现。
金融市场交易也需要数字货币的价格保持稳定。货币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市场中,对冲风险、衍生品、杠杆交易、期权等金融交易本身是对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平衡,如果数字货币本身要对未来承担极端的价格风险,信贷和债务市场便很难基于价格不稳定的数字货币形成。如果有价格稳定的数字货币去实现将变得更加安全快捷,因此赋予货币稳定价值对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稳定币家族史
稳定币1.0:USDT和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们
稳定币1.0,即中心化资产抵押模式,用现实世界中的资产进行抵押,创造出数字世界中的稳定货币,第一个也是最典型的案例便是Tether公司发行的USDT。
USDT,中文名称为泰达币。每一个发行流通的Tethers都与美元一比一挂钩,相对应的美元总量存储在香港Tether有限公司,在以美元为计量单位时,抵押品的价值不存在任何波动风险。
USDT的优点在于其原理简单,直接以足额的美金作为抵押资产,使其成为目前数字交易受用最广泛的稳定货币。然而USDT的缺点在于其过于中心化,市场对USDT透明度和缺乏监管的质疑声从未停止,面对美元储备是否足额,是否发行空气货币造成泡沫,美元储备银行的安全性如何,抵押美元是否被挪用,法币提现的实现困难等质疑,Tether公司始终声称自己拥有足额的准备金,但至今也没有公开自己的准备金账户审计数据。虽然有币圈大佬、Bitfinex的股东赵东和Big.one的首席执行官老猫声称看到了Bitfinex和Tether的银行账户有超额储备,但二人的口头承诺显然无法替代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更无法证明资金用途。
此外,USDT的发行公司Tether与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之一Bitfinex的管理团队高度重合,二者不清不楚的关系也一直为人诟病。2018年8月,Tether累计发行4.15亿美元的USDT,其市值已经高达到28亿美元,位列第八。USDT从2015年2月25日开始启动,价格波动区间在$0.92-$1.05,在2017年年中出现过较大的偏离。现每日交易量在30亿美金左右。
在USDT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传统的稳定币1.0阵营又多出了几个新的竞争对手。这些机构同样采用了中心化的1:1美元抵押,在监管和透明度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2018年3月,针对USDT信息化不透明性,TrustCoin推出的TUSD通过定期监管来减少风险。TrueUSD选择了多个第三方信托和银行账户来存放抵押保证金,个人可以直接看到抵押金在第三方账户的存放情况,抵押金的存放账户定期接受审计,并增加KYC(客户背景调查)和反洗钱审查(AML)等方式,客户的资金在银行账户中受到法律保护。
2018年9月,美国交易所Gemini和另外一个区块链创业公司Paxos同时获得了美国纽约金融服务局的批准并接受其监管,发行锚定美元的数字加密货币GUSD和PAX,每月都要进行账户审计。每一笔增发都在在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下确认有资金入账,这无疑为投资者增加了更可靠的数字货币入场和避险渠道。
作为稳定货币,足额的法币抵押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抵押品价格变化的带来风险,除非发行方不维持足额的资金储备。虽然USDT依然一家独大,新出现的竞品很难在短时间动摇其地位,但后起之秀确实凭着更高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得到了认可,也为担心USDT不透明风险的人提供了更可靠的选择。但高度的透明化也伴随着更加严格的KYC监管,隐私性也会因此弱化。对于注重隐私性需求的人,去中心化的稳定货币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稳定币2.0:去中心化的保证金制度
稳定币2.0使用加密货币作为超额抵押,当抵押品的价格下跌时,用户可以及时补仓,否则将对抵押品进行强制清算用来保证稳定币价格。典型的案例有Bitshares,MakerDAO,Havven等。
Bitshares使用平台本身的代币作为抵押品,,而MakerDAO以ETH为抵押品,ETH作为仅次于BTC的第二大数字货币,价格基本反映了数字货币市场的整体风险,而Bitshare的价格相对ETH风险更大。因此,出现时间不到一年的DAI在价格和市值上都已经超过了同类型的Bitshares。
根据上图,BitUSD从2014年9月23日开始启用,基本在$0.7-$1.6之间波动,在2015年及2016年初的整体偏离度较大。现每日交易量在150万美金左右。
Dai从2017年12月27日开始启用,价格区间在$0.86-$1.06,在2017年3月有较大的偏离情况出现。现每日交易量在1000万美金左右。
加密的数字资产抵押的方式有几点好处,一是去中心化,信用风险下降,由完全透明的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执行,每个人都可以实时看到抵押货币的价格波动情况和合约执行机制,无需担心服务器关闭、企业不兑付等第三方信任风险,同时智能合约的执行方式也保证了抵押品直接被锁定,不会被用于多次质押,降低了抵押资产的信用风险。二能让存量的数字资产释放出流动性。在稳定币的价格低于锚定价格时,任何人都可以买入并赎回高于买入价的ETH来进行套利,从而让价格回归其锚定价格。
然而,使用虚拟数字货币作为抵押品的缺点也很明显,在解决了信用风险的同时,由于抵押品本身具有高波动性的特点,市场风险加剧,抵押数字货币资产的波动性要求数字货币在智能合约上存入数倍的价格超额抵押,在兑换时将抵押物赎回。对于BitUSD等比特资产来说,会受到Bitshares本身的风险影响,DAI以ETH为抵押品,虽然稳定性稍好,但是依然暴露在数字货币市场的整体风险之下,抵押品的稳定性比起与法币与黄金较差。虽然有强行平仓价格来保证比特资产价格稳定,但是平仓过程会造成稳定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人们手中的大量稳定货币被强行以平仓价卖出,给持有者造成损失。以加密货币作为抵押的稳定币2.0虽然维持了代币价格的稳定,却极易造成代币量的瞬间大幅下降,给实际应用造成不便。
稳定币3.0算法银行:经济学乌托邦何去何从
2018年初,大量基于算法银行机制的稳定币构想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打响了稳定币3.0的名号,这些项目包括Basis(原Basecoin),CarbonMoney,,Kowala,Reserve等。然而就在各方在稳定机制的设计上各显神通之时,鲜有人注意到的是,2018年3月,市场上唯一的算法银行实践Nubits遭受了自2014年上市后的第二次崩盘,但这一次它没能像2016一样重塑价值。
在2016年5月,因为比特币价格上涨,大量Nubits稳定币被转手买入比特币。Nubits因需求的大幅下降发生了第一次崩盘。这次崩盘花了约三个月的时间才恢复,此后币价虽然也因买卖单的瞬时增加或减少出现短时间偏离,但总体依然维持着1美元的信任共识,直到2018年3月20日。从那以后,Nubit陷入了币价下跌引发的死亡循环,币价与市值呈现一路崩塌趋势。截至9月26日,Nubits的价格已经跌至锚定价格的十分之一。而且从团队态度、价格走势和社区信心来看,这次很难东山再起。
至此,算法银行稳定币在热度期退去后,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项目Basis,Carbon等进度延期,唯一低调的实践项目Nubits崩盘,又正逢熊市来临,人们对手中代币的高度风险厌恶,这一切使得这个天然高风险的理论派在落地上遭遇了困境。
算法银行,又称SeigniorageShares,无需任何公司或资产作为背书,而是基于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理论,根据货币市场价值的变化来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给量,算法银行控制的货币发行方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手段类似发行法币的政府或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制度,不同的是,它使用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算法来代替中央银行实现这一过程。
总之,稳定币3.0的落地情况较为艰难,市面上还没有现存的成功项目可以参考。在年初的设想中,2018年应该是算法银行机制各显神通的时候,但因为技术水平受限、市场行情低迷等原因出现了落地困难。反而中心化但价格风险更小的稳定币1.0家族出现了很多新成员。但无论是稳定币2.0和3.0的去中心化稳定机制,还是USDT的一系列竞争者们对于抵押资产的监管正规化,都体现出了对公正透明机制的不懈追求和对区块链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四、稳定币数据分析
稳定货币市值
截至2018年10月9日,市场上现有的稳定币中,可以看出USDT市值依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达到了28亿美元,约占据稳定币总市值的92%。而除USDT,TUSD,DAI和Bitshares外的其他稳定币市值仅占1%,在稳定币市场,USDT的地位短期内很难被撼动。
TUSD在2018年3月推出后,市值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仅次于USDT的第二大稳定币,市值突破了一亿美元,Bitshares和DAI的市值也达到了千万美元级别。
稳定币的稳定性究竟如何
为了探究稳定币究竟有多稳定,我们参考了证券中跟踪误差(TrackingError)的计算方式来衡量稳定货币的价格相对于一美元产生的偏差。跟踪误差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TEi表示基金i的跟踪误差;n为样本数,TDTI为基金i在时间t内的净值增长率与基准组合在时间t内的收益率之差。跟踪误差的数学意义即一段时间内的样本数据与基准值的偏离度的标准差。应用这个概念可以衡量出稳定币价格偏离1美元的程度。我们选取了锚定1美元、现有价格数据时间跨度超过三个月的五种稳定币来进行分析。在计算了所有历史数据的跟踪误差后,我们得到以下对比:
由图可以看出,基于所有历史数据得到的结果,稳定性最好的稳定币为TUSD与DAI,USDT次之。但因为几种稳定货币的出现时间不同,USDT与Bitshares早在2014年就已经出现,经历了多次市场的巨大波动,而最晚的TUSD在2018年3月才上市。
为了排除早期市场波动对稳定币价格造成的影响,我们选取了自2018年4月以来几种稳定币的价格跟踪误差加以观察。
从跨度一致的近半年的时间轴来看,USDT不仅在市值上遥遥领先,也是是锚定误差最小的稳定币。其次是后来居上的TUSD与DAI,二者的稳定程度不相上下,而Nubits已经难以维持其锚定价格。
对于Nubits反常的偏离度,我们可以由几种稳定币的价格走势中一探究竟。
于2014年面世的Nubits是算法银行的稳定币机制在市场上的唯一实践项目,2018年3月20日起Nubit陷入了币价下跌引发的死亡循环,币价与市值呈现一路崩塌趋势。截至10月8日,Nubits的价格已经跌至锚定价格的十分之一。
Nubits采用的算法银行是基于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理论,根据货币市场价值的变化来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给量,类似发行法币的政府或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制度,不同的是,它使用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算法来代替中央银行实现这一过程。但是在没有充足抵押物的前提下,很难让使用者认同其锚定的是1美元或者其他法币。2018年初,大量基于算法银行机制的稳定币构想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打响了稳定币3.0的名号,这些项目包括Basis(原Basecoin),CarbonMoney,,Kowala,Reserve等,它们采取不同的机制来解决算法银行的信任与稳定问题,但因为技术水平受限、市场行情低迷等原因出现了落地困难,但无论如何,算法银行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稳定币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剔除Nubit后,可以更清晰的看出USDT,TUSD,DAI,BitUSD四种稳定币的波动,其中BitUSD从2014年9月23日开始启用,波动率较大,频繁出现偏离锚定价格10%以上的情况,最高时已经超出了20%。DAI从2017年12月27日开始启用,价格区间在$0.86-$1.06,在2017年3月有较大的偏离情况出现。现每日交易量在1000万美金左右。
从数据和走势图总都可以看出,USDT、TUSD、DAI在稳定性上表现最好,价格在近一年来只有少数情况下会浮动至5%以上,例如2018年5月,币安交易所公布TUSD上币消息后,市场因部分人群不了解TUSD性质大量买入造成了暴力拉升。这也侧面证明了稳定币的价值有很大程度依赖于人们对于其价值的共识。
从市值和稳定性来看,USDT,TUSD与DAI是稳定币毫无争议的TOP3,然而稳定数字货币的发展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阶段,无论是稳定币2.0和3.0的去中心化稳定机制,还是USDT的一系列竞争者们对于抵押资产的监管正规化,都体现出了对公正透明机制的不懈追求和对区块链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我们期待着更多稳定货币在市场上的精彩表现。
五、稳定数字货币的风险
1.各国央行的数字货币计划的竞争风险
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市场的繁荣发展也引起了各国央行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对数字货币表现出了积极态度,并将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计划提上日程。委内瑞拉拟推出数字货币Petro,英格兰银行(BoE)研究部门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研究数字货币,可能会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2017年10月,俄罗斯政府宣布将发行官方数字货币CryptoRuble(“数字卢布”),瑞典在研究发行电子克朗,韩国央行于2018年1月也将组建一个专门从事加密货币研究的团队。
中国监管层反复提示虚拟货币及CROWDSALE存在风险,7部门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指出,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并于2017年9月叫停CROWDSALE、关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然而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等展开了深入研究。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举行数字货币研讨会,明确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
国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是现有法币的改良,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受限,而且它依然是一种中心化货币,无法保证隐私性,也无法规避经济危机或货币政策错误造成的风险。
但国家推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背书并强制使用,这一过程极有可能伴随着对数字货币监管政策的收紧。此外,法定数字货币应用了区块链技术,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数字货币用于日常支付的需求,因此会对加密稳定货币造成一定的冲击。
2.锚定物价值不稳定
现有稳定货币锚定物包括美元、其他稳定货币、黄金等,但锚定货币的价值在复杂的经济当中也存在风险,当锚定物价值发生大幅度波动时,各稳定货币若没有做出及时调整,将加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
针对各类风险,代币在白皮书中也提出了很多应对措施。例如DAI提出了目标价变化率反馈机制,当市场出现不稳定的时候此机制会根据敏感度参数被启动,使得DAI保持美元的标价,但是脱离与美元的固定比率。敏感度参数由MKR持有者设置,但是目标价和目标价格变化率一旦启动,就直接由市场决定。当出现严重紧急情况时,全局清算步骤被触发,保证DAI和CDP持有者都会收到可兑换的资产净值。
3.其他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常常指经济危机,或者极小概率发生、但是会产生系统性,重大负面连锁影响的事件。包括经济危机,抵押资产出现问题,政府出台监管政策等。黑天鹅事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一旦出现,将对数字货币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冲击。
六、稳定数字货币的发展
稳定数字货币的发展如何依赖于人们对数字货币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如何。在现今阶段,大部分人对数字货币的认知还停留在价格波动大的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数字货币上,因此对数字货币作为投资品的认知超过了其作为交换工具的功能。稳定数字货币的出现有利于人们逐渐接受数字货币,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来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从几种稳定货币的白皮书规划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中看,未来稳定货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锚定货币多样化
目前出现的几种稳定数字货币的计划发展路径,从锚定物上,先与某一种或几种世界性的货币锚定,最后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承认并使用,并寻求更加真实的反映人们的购买力的方式。也就是说,在锚定物上,先从单一货币开始实行,并根据实际情况锚定多种主流货币,最终实现与物价挂钩的可能性。而锚定比率也将根据法币与物价的关系,从硬锚定转化为软锚定。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14098.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