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行长范一飞: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
一、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投放体系
大国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在设计和投放(发行)、流通央行数字货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制度设计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需要考虑网络覆盖不足的偏远地区的使用问题。如果采用单层(one-tier)投放,将面临上述因素所带来的极大考验。为提升央行数字货币的便捷性和服务可得性,增强公众使用意愿,可考虑采用双层(two-tier)投放,来应对上述困难。
“双层投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商业机构现有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通过市场驱动、促进创新、竞争选优。商业银行等机构的IT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体系已比较成熟,系统的处理能力较强,在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较为充分。因此,在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及成熟的应用和服务体系之外,另起炉灶、重复建设,对社会资源是巨大的浪费。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来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这既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也有利于促进创新。而且,大众已习惯通过银行等商业机构处理金融业务,双层投放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接受度。
“双层投放”有助于分散化解风险。在以往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央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银行间清算支付系统是直接服务金融机构,央行数字货币是直接服务公众,涉及千家万户。如果仅靠央行自身力量进行研发,支撑如此庞大的系统,既要满足安全、高效、稳定的目标,还要满足用户体验需求,很不容易。同时,央行还受制于预算、资源、人员和技术等客观约束,通过两级投放的设计,可避免将风险过度集中。
“双层投放”可以避免“金融脱媒”。“单层投放”下,央行直接对公众投放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将形成竞争关系。显然,由央行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等级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可能出现“存款搬家”,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吸纳存款能力降低会增加其对同业市场的依赖,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引发“金融脱媒”。为保持其放贷能力和金融稳定,央行将不得不对商业银行进行补贴。极端情况下,还会颠覆现有金融体系,出现央行包打天下的“大一统”局面。
综上,“中央银行-代理投放的商业机构”的双层投放模式是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的选择。首先,不改变流通中货币的债权债务关系。为保证货币不超发,代理投放机构需要向央行按100%全额缴纳准备金。所以,公众所持有的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其次,不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构成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竞争,不会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依赖,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就不会导致“金融脱媒”现象。再次,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因此也不会对现行实体经济运行方式产生负面影响。最后,该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节约成本、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提升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此外,由于具有央行背书的信用优势,有利于抑制公众对私有加密数字货币的需求,巩固我货币主权。
二、在双层投放体系安排下,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应以账户松耦合的方式投放,并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为保持央行数字货币的属性,实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目标,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双层投放体系应不同于各种代币的去中心化发行模式。第一,因为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其债权债务关系并未随着货币形态而改变,因而仍必须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第二,需要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调控职能。第三,不改变二元账户体系,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第四,为避免代理投放机构超发货币,需要有相应安排实现央行对数字货币投放的追踪和监管。
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应坚持中心化投放模式。不过,这里所说的中心化投放模式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也有所不同。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账户完成,采用的是账户紧耦合方式。央行数字货币则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央行数字货币持有人可直接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另外,如果没有交易第三方匿名,会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但如果允许实现完全的第三方匿名,会助长犯罪,如逃税、恐怖融资和洗钱等犯罪行为。所以为取得平衡,必须实现可控匿名,只对央行这一第三方披露交易数据。在松耦合账户体系下,可要求代理投放机构每日将交易数据异步传输至央行,既便于央行掌握必要的数据以确保审慎管理和反洗钱等监管目标得以实现,也能减轻商业机构的系统负担。
三、中国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应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
现阶段,M1和M2基于商业银行账户,已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没有用数字货币再次数字化的必要。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如大小额支付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运转正常,且在不断完善升级、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用央行数字货币替代M1和M2,既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还会造成对现有系统和资源的巨大浪费。相比之下,现有纸钞和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和贮藏等环节成本较高,流通体系层级多,且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性与日俱增。另外,非现金支付工具,如传统的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等,都基于账户紧耦合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公众对易用和匿名支付服务的需求,不可能完全取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现钞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央行数字货币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将是替代现钞的最好工具。
正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不应对其计付利息。这样既不会引发“金融脱媒”,也不会由此引致通胀预期。相应地,也不会对现有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大的冲击。
同理,由于央行数字货币是M0替代,所以也应遵守现行所有关于现钞管理和反洗钱、反恐融资等的规定。为配合反洗钱等相关工作,可要求相关机构就央行数字货币的大额及可疑交易向央行报告。同时,为引导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小额零售业务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避免套利和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可对其设置每日及每年累计交易限额,并规定大额预约兑换。必要时,也可考虑对央行数字货币的兑换实现分级收费,对于小额、低频的兑换可不收费,对于大额、高频兑换和交易收取较高费用以增加兑换成本和制度摩擦。在利率零下界的情况下,这种安排还可为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创造条件。
四、对央行数字货币加载智能合约应保持审慎态度
根据尼克·萨博(Nick Szabo)给出的定义,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智能合约被写入计算机可读的代码中。一旦达到触发条件,由计算机自动执行。可以加载时间、信用等前置条件,也可以被应用于缴税、反恐融资等多种场景中。
然而,如前所述,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具有无限法偿性,即承担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等职能。原有现钞并未承载任何其他的社会与行政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禁止故意损毁人民币。所以,在现钞上添加额外社会或行政功能实际上有损毁人民币之嫌。
为保持无限法偿性的法律地位,央行数字货币也不应承担除货币应有的四个职能之外的其他社会与行政职能。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将影响其法偿功能,甚至使其褪化为有价票证,降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程度,也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还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央行履行宏观审慎职能。同时,还可能侵犯公民隐私权,不利于个人权益保护。
二、什么是央行数字货币
中央银行的货币不仅仅是支付系统,它们是用于可验证商业的可编程网络。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正在以区块链技术系统和其他格式部署或测试本国央行数字货币。人们经常在对货币供应进行数字化的背景下谈论这些举措,但这是一种误导。所有货币中超过90%已经是电子化货币,在大多数工业国家中,只有约10%的货币采用实物现金形交易。
不仅大多数钱已经电子化,而且大多数付款也是-由银行转帐,信用卡,借记卡和其他服务处理的。确实,中央银行在进一步加速和简化电子支付流程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一努力完全独立于数字化或区块链的方法。
在美国,美联储即将发布一种新的解决方案FedNow,该解决方案将在全国范围内支持近乎实时的数字支付。这样一来,美联储将加入也已经建立和部署类似基础设施的许多其他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尼日利亚。
因此,如果大多数货币和支付已经是电子化的,并且许多政府正在投资于更快的实时支付系统,那么区块链式数字化的价值是什么?
答案是可编程性。今天的支付系统独立于驱动支付的业务协议运作。这使事情变得复杂得多,远不如您仅关注付款时看起来的可靠。
当您走进一家便利店并带着一罐啤酒出去时,您已经达成了一项协议,可以用商品兑换商品。尽管付款方式可能是电子化的,但协议却不是。在零售环境中,没有这样的书面协议。在商业环境中,协议几乎总是书面的和明确的关于用货币交换产品和服务的。
借助标记化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将金融资产的转移与特定工作的执行或特定资产的创建直接联系起来。这使得各方之间的对帐付款是自动进行的,因为在协议,将由数字令牌表示的资产的创建以及由令牌化货币的转移表示的对该资产或服务的付款之间存在完全集成的数字记录。
这不仅大大简化了业务协议的执行,而且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中的风险。将金融资产与复杂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智能合约,例如带有代币化货币的衍生品,将使监管机构能够查看这些合约中捆绑了多少货币,甚至可以模拟在价格发生重大变化时会发生什么。
由于可编程性既代表中央银行的最大价值来源,又是最大风险来源,因此可编程性的引入很可能是渐进的。
由于大多数付款是由消费者支付的,而不是作为合同协议的一部分(例如抵押或汽车贷款)执行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代币化,可编程法定货币似乎不会为消费者经济带来可观的价值。一个明显的例外是,支付系统之间的竞争很少的国家,因此让所有银行和零售商都可以使用的国家承保数字货币系统可以通过提高竞争来显着降低成本。更多竞争与中央银行与私营部门竞争之间的界线也必须谨慎管理。
对于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在金融和工业环境中,代币化法定货币的价值主张似乎要大得多。但是,为了使这项工作奏效,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允许高水平的可编程性,这可能是他们可能不满意的-至少在早期并不如此。
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早期历史应该提醒人们,任何可编程系统的通常都是真实世界的安全测试。这是一种礼貌的说法,它表明有很多安全漏洞有待发现。例如,在15万亿美元的经济环境中,以太坊DeFi的所有起起落落都是一种低成本的实验。
由于可编程性既代表中央银行的最大价值来源,又是最大风险来源,因此可编程性的引入很可能是渐进的。一种选择是先部署货币,然后再添加可编程性。
第二种选择是允许在公共区块链上进行试验,然后创建一个监管框架,该框架允许银行和其他方在以保险银行存款为后盾的公共链上发行代币。这两个实验都正在进行中,要完全评估结果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现在,以太坊上的DeFi锁定了超过400亿美元,我们至少可以从其中一个实验中得出一些早期结论:精通技术的消费者不会被黑客事件吓倒,并且愿意承担证明该技术的部分成本。如果DeFi提供者可以实施隐私系统,那么我们还可以了解企业用户对可编程性感兴趣的程度,以及需要采取何种预防措施来使他们参与其中。对于厌恶风险的人,这是个抓住时机的好时机,因为演出已经开始了。
三、数字货币是什么
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是一种法定货币,必须由中央银行来发行。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它不是网络虚拟货币,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虚拟空间中,而是经常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例如比特币、莱特币、比特股等,目前全世界发行有数千种数字货币。
扩展资料:
1、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基于分布式分类账技术进行价值交换的分散机制改变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所依赖的总额和净额结算的基本设置。分布式分类账的使用也会给交易、清算和结算带来挑战,因为它能促进不同市场和基础设施中传统服务供应商的非中介化。这些变革可能对零售支付体系以外的市场基础设施产生潜在影响,如大额支付体系,证券结算体系或交易数据库。
2、对广义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数字货币和基于分布式分类账的技术如果被广泛使用,就会对金融体系现在的参与者特别是银行的中介作用带来挑战。银行是金融中介,履行代理监督者的职责,代表存款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通常,银行也开展流动性和到期转换业务,实现资金从存款人到借款人的融通。如果数字货币和分布式分类账被广泛使用,任何随后的非中介化都可能对储蓄或信贷评估机制产生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数字货币是什么?(理财参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字货币
四、数字货币和人民币的区别是什么
1、数字货币,如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自2014年提出以来,一直致力于模拟传统纸币的功能,但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它是一种具有价值属性的数字支付工具,支持价值的直接转移,无需依赖银行账户。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数字钱包直接进行交易,无需网络连接,只需简单的碰触操作即可完成交易。
2、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具有法定支付能力,意味着在法律上不能拒绝其作为支付手段。在法律地位上,它与纸币具有同等的效力和安全性。
3、数字人民币的运营体系采用双层结构,即中央银行首先将数字货币提供给银行和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分发给公众。
4、数字人民币能够满足一定程度的匿名支付需求。然而,为了防止洗钱等非法活动,中央银行对数字钱包实施了分级和交易限额制度。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不同,钱包的级别和功能也有所区别,例如,通过手机号码注册的低级别钱包仅支持小额支付,而高级别钱包则可能提供更高的支付限额。
5、面对Facebook推出Libra等私人数字货币的潜在挑战,中央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旨在提前做好准备,维护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此外,传统纸币和硬币在发行、流通、回收和储存方面的成本较高,且存在不便携带和防伪难题。
数字人民币作为替代货币(M0),在功能和属性上与纸币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数字化形态。因此,它有望存入银行账户,或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渠道使用,甚至可以从ATM机中提取。在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数字人民币的引入可能会对现有移动支付市场产生影响,其具体影响还有待观察。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15078.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