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币政策的客观原因
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11月实施法币政策,是有它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长期紊乱的货币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本来就不统一的货币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化了,到三十年代还是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等历届政府,虽有过改革的设想却未付诸行动。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改革币制已迫在眉睫。1929年,中国曾聘请美国普林斯敦大学凯未尔教授率一批专家来华,帮助国民党政府讨论制定了《金本位制条例草案》,但因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具备而未实现。
中国在实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是银本位国家,银两和银元是货币的主体,银两是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制度,以白银重量计值,以两为计算单位,故称银两。但银两的成份极为复杂,使用也很不便,所以,到后来只作记账单位而不做为货币到市场流通了。银元是一种铸币,有一定的模式、重量和质量,较银两使用方便,是由墨西哥输入的;光绪年间,中国开始自铸,到民国时代,已成为全国通用的银币了。为了统一币制,国民党政府在1933年4月6日,公布了《废两改元》的训令。训令规定:“自四月六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凡手中持有现银或银两者,可请中央造币局代铸,也可将银两拿到中、中、交三行兑换银币使用。兑换率为一元银币等于规之银七钱一分五厘。银两的废止,完成了对币制真正而有效的简化工作,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并为法币政策的实施扫清了障碍。
白银外流、金融紧缩和经济萧条的现状
美国高价购银造成中国白银外流,金融紧缩和经济萧条,迫使中国必须放弃银本位而谋划新的改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其要点是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货币准备金改“金三银一”,为达到这一比例,就得高价购银十三亿银元。这样,它在金银的储备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即可“实现垄断世界金融之大权,藉以执世界盟主之企图”,又可刺激用银国的购买力倾销它的过剩商品,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的高价购银,促使银价暴涨,如伦敦的银价1935年5月已上升到每盎斯为33.75便士,远远超过了1929年1月每盎斯为26.25便士的水平;纽约的银价,亦由1933年3月的每盎斯27.50美分升为1935年的每盎斯74.69美分3。银价的上涨为投机家们造成了牟取暴利的良机,一时间投机商、冒险家趋之若鹜;外国在华的银行家更甚,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仅1934年就达25,600余万元4。其中八月份最严重,高达7,900余万元,仅8月21日这一天,单汇丰银行就交英国轮船“拉浦伦号”从上海运出白银1,500万元。为了遏制白银外流,国民党政府于1934年10月15日开征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但因走私猖撅,效果甚微。尽管1935年白银正式出口数减至5,90O余万元,但加上大量走私出口,仍接近两亿元5。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恶果:一是人心浮动,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迫使许多银行停业或倒闭;二是由于美国商品廉价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入超;三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仅以上海为例:1932年跌11.4%,1933年跌7.7%,1934年跌6.5%,1935年跌0.74%,总共1935年比1932年下跌23.94%6。由于物价下降导致商业萧条,金融恐慌,工厂倒闭,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仅上海一地1935年就有14家银行停业,资本额达2,700万元;9家钱庄倒闭,资本额达210万元;工厂倒闭共达238家;改组的839家;全国主要工业营业额大为下降7。财政金融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谋求新的改革。
政局的变更
国民党履行币制改革的另一主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更,进一步说,就是防范日本扩展对中国侵犯的战略须要。九.一八事变后,举国震撼,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大举侵华只是早晚的事情。固然蒋介石政府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将重点放在剿灭红军上,但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犯之势也不能不有所筹备。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光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质,能否经受住长期的战斗损耗是极为要害的。而法币改革则有利于从财政上进步政府的运作实力,有利于公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剂和改变。
二、怎样理解法币政策它有什么影响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所实行的货币政策之一。亦称法币改革。中华民国建立以来,中国以银元为货币本位。1935年11月 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称中、中、交、农)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央银行收兑。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府即取得白银约计三亿元以上。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从此,中国的钞票从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一变而为不兑现的纸币,但还不能算是一种纯纸币制度,而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因为它可以自由兑换外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淞沪战起,外汇大量外逃,国民党政府为了防止外汇套购,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废止无限制买卖外汇办法。从此,法币对内既不能兑换银元,对外又不能自由买卖外汇,它就成为一种纯纸币本位了。
三、法币政策实施的客观原因
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这一决策有着深刻的客观背景。首要因素是中国长期动荡的货币制度急需改革。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货币体系变得更加复杂,银两、银元、铜币和各类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尽管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曾有过改革设想,但未能付诸实践。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改革币制的紧迫性日益凸显。1929年,中国曾尝试聘请美国专家制定金本位制,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在实施法币政策前,中国实行银本位,银两和银元为主要货币。银两是中国传统的记账单位,而非流通货币,而银元由于其标准化和便利性逐渐成为通用货币。为统一币制,1933年国民党政府发布了废两改元的命令,强制使用银币,停止银两流通,此举简化了货币体系,促进了商业活动和经济进步,为法币政策的实施扫清了障碍。
外部环境也对法币政策的出台产生了影响。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为转嫁危机和操纵金融,高价购入中国白银,导致白银外流、金融紧缩和经济萧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放弃银本位,寻找新的经济改革路径。白银走私严重,政府虽然采取措施征收出口税,但效果有限。白银的大量流失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包括物价下跌、贸易逆差、通货紧缩和商业衰退,这促使政府认识到改革货币体系以稳定财政和备战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法币政策的实施是国民党政府应对内外经济挑战,巩固政权,以及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的战略举措,它既源于国内货币制度的混乱,也受到外部经济压力的驱动。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16405.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