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人民币如何“匿名”怎样保护隐私
“碰一碰”“扫一扫”,这些被我们逐渐熟悉的移动支付方式,一方面带来了便捷的支付体验,另一方面也令不少人产生“隐私保护”的烦恼,担心被一些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过分获取“数字足迹”。
近期,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特征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大众好奇数字人民币到底如何“匿名”?怎么做到“可控”?又能否守护你我隐私安全?
数字人民币如何做到“匿名”?
随着试点地区开展一轮又一轮的测试活动,数字人民币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掀开。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相似的支付体验,使得用户很快对数字人民币支付“无师自通”,却也容易令人忽视他们之间的差别:使用数字人民币不用绑定任何一张银行卡。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数字人民币的“匿名”特性。
“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特征,就是要满足合理的匿名支付和隐私保护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日前表示,数字人民币可以在技术上实现小额匿名,仅用手机号就可以开立钱包。当然,这类钱包每日交易限额较低,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
这可以从此前多地开展的试点活动得以印证。目前,深圳、苏州、成都、北京4个城市已进行7轮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派发数字人民币1.5亿元,单个红包金额基本在200元左右,成都随机派发的最高一档红包金额为238元。即便部分用户对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了充值,支付金额也均属于小额支付范畴。
另外,工、农、中、建、交、邮储6家银行虽深度参与测试活动,但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无需绑定任何一家银行的银行卡,仅需要提供用户的手机号。参与用户只用选择其中一家银行提供服务,比如通过银行领取数字人民币红包。
不过,也有人心存疑惑:现在手机号都是实名制,这不还是无法匿名吗?
对此,穆长春解释称,尽管电信运营商也参与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但根据现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电信运营商不得将用户信息披露给央行等第三方。因此,用手机号开立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对于央行和各运营机构来说,是完全匿名的。
数字人民币怎样保护隐私?
数字人民币仅凭借匿名开立个人钱包就能保护隐私吗?当然不只是这样。
近期几个试点测试中,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场景已从线下门店拓展至线上。在部分试点城市,数字人民币钱包支持京东、滴滴出行、美团骑车等多个子钱包应用。别小看这个“子钱包”的设计,这便是数字人民币保障用户隐私的重要一环。
雁过留声,基于银行账户的每一笔线上交易都会留下“数字足迹”,而其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各类金融信息。一些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追踪并获取大量用户的账户信息、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通过挖掘用户金融行为,推送金融产品。这不仅令人不堪其扰,还会把“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观念偷偷植入学生等资信脆弱人群。
为破解这一问题,在数字人民币的线上消费场景,用户支付信息将会被打包加密处理后,用子钱包的形式推送至电商平台。平台无法直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这有力地保证了用户核心信息的隐私保护。
其实,不只是电商平台,就连提供服务的银行、线下收款的商户、收取转账的个人等都不会获取支付用户的个人信息,因为数字人民币钱包之间的交易已通过技术和制度实现了匿名化处理。
穆长春坦言,数字人民币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在现行支付工具中是等级最高的。
数字人民币为啥不能完全匿名?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隐私安全如此重要,数字人民币为啥不索性完全匿名?
数字人民币定位于替代部分现金,因此需要具有现金一般的流动性和匿名性。但如果匿名程度过高,加之便于携带,也可能被犯罪分子盯上,变成非法交易的工具。
“可控匿名”作为数字人民币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要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实现风险可控基础上的匿名已成为国际共识。各国中央银行、国际组织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匿名特性时,均将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前提,对于无法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及反逃税等要求的设计将被一票否决。
万一被盗刷了,损失还能挽回吗?
交易都“匿名”了,万一出现了数字人民币盗刷,还能否挽回损失?
不用担心,尽管数字人民币交易是“匿名”的,但是“可控”的。
尽管数字人民币钱包用手机号即可开立,但并非不能打击犯罪行为。金融部门、电信运营商分别掌握一部分数据,一旦遇到犯罪行为,可以把相关证据线索交给司法机关,由执法部门按图索骥。
另外,数字人民币钱包自身采用了分级分类的设计,根据客户身份识别程度可开立不同级别的数字钱包。小额支付可以做到完全匿名,但如要进行大额支付,则需要升级“钱包”,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要素,以此防范大额可疑交易风险。
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采取“小额匿名、大额可溯”的设计,如果发生利用数字人民币的电信诈骗,能够帮助老百姓把钱追回来,守护老百姓的财产安全。
二、数字货币在金融安全中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数字货币在金融安全中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包括交易匿名性带来的资金追踪困难、技术漏洞导致的安全风险、市场波动性引发的经济不稳定,以及缺乏足够法规监管的潜在合规风险。
首先,数字货币的交易匿名性虽然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但同时也为非法活动如洗钱、贩毒、资助恐怖主义等提供了便利。因为这些交易可以难以追踪,使得监管机构在追查资金来源和流向时面临极大挑战。例如,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就曾被用于“暗网”上的非法交易,因为其可以提供相对较高的匿名性和安全性。
其次,数字货币的技术基础——区块链技术虽然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多起针对数字货币交易所和钱包的黑客攻击事件,导致大量数字资产被盗。这些攻击暴露了一些数字货币系统的安全漏洞,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损失。
再者,数字货币市场的极端波动性也是金融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传统金融市场相比,数字货币价格的波动幅度往往更大,这既带来了投资机会,也带来了极高的风险。例如,比特币价格在2017年底曾一度飙升至近2万美元,但随后又暴跌至3000美元左右,这种价格的大幅波动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最后,数字货币市场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法规监管。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但整体上,这个市场仍然处于相对“野蛮生长”的状态。缺乏监管意味着市场操纵、欺诈等行为可能更加猖獗,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同时也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例如,一些“空气币”项目通过虚假宣传骗取投资者资金后跑路,就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的恶果。
三、数字人民币是否可以实现匿名使用
数字人民币可以匿名使用。使用时无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仅通过输入手机号、设置用户名及支付密码,就可快速开通匿名钱包,还可以自行选择运营机构。开通后可根据需要升级为实名钱包,绑定银行卡进行充值。
拓展资料:
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是中国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面向个人用户开展试点的官方服务平台,提供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的开通与管理、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与流通服务。
随着全球央行数字货币领域竞争加剧,数字货币正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的终极场所。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开放下载,也意味着从试点到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为满足用户小额高频的匿名支付需求,数字人民币允许仅用手机号开通匿名钱包。
根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电信运营商不得违反有关规定将手机号对应的客户信息披露给第三方。
因此,用手机号开立的四类钱包完全处在匿名状态,人民银行、运营机构均不掌握钱包用户实名信息。
同时,数字人民币采取了推送子钱包设计,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当使用数字人民币在电商平台支付时,用户的支付信息将被打包做加密处理,以子钱包的形式推送到电商平台,平台不知道用户的个人信息,实现了对用户核心信息的隐私保护。
数字人民币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充分考虑现有电子支付体系下业务风险特征及信息处理逻辑,满足公众对小额匿名支付服务需求。
同时,防范数字人民币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相关交易遵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要求。
数字人民币体系收集的交易信息少于传统电子支付模式,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不提供给第三方或其他政府部门。
开立数字钱包无需持有银行卡,提供手机号即可开立任一运营机构的钱包。同时,为使数字人民币业务惠及更多用户,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数字人民币App支持其他商业银行持卡用户向开立在运营机构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
目前,中信、光大、浦发、民生、华夏、平安、兴业、广发、浙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均已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正在陆续接入中。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2098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