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值最大公司,新浪搜狐腾讯百度目前股票总市值分别是多少,哪个最大

OKX欧易app

OKX欧易app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注册领取6万元盲盒礼包!

APP下载   官网注册

中国市值最大公司,新浪搜狐腾讯百度目前股票总市值分别是多少,哪个最大

一、京东赚了,拼多多亏了,为什么京东市值还低于拼多多

首先,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不是亏不亏钱,而且有没有钱,有没有现金流。所有公司倒闭,都是因为没钱而倒闭的,并不是因为亏损。

如果你稍微学习一些财务知识、多少了解一下资本市场的规则,你可能会知道,你说的这个亏损并不意味着是公司把钱亏掉,而是公司投资周期的账面亏损,你可能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了。

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不是我们平时习惯认识的估值模式,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主要看供应链规模、用户规模等核心指标,这些核心指标决定了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而在即将到来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公司还会引发更多的创新,未来可期,所以资本市场愿意给出高估值。

所以拼多多,京东,美团的总裁是亿万富翁跟年年亏损没有关系,是因为他们的公司值钱,公司的市值高,老板们都是创始人肯定有股份,只要套现一丢丢股份就轻轻松松的过亿了。马云爸爸只持有8%的阿里股票,身价就中国首富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所以他们有钱是因为公司值钱。

说年年亏损的大部分是骗人的鬼话,如果真是亏损的话,那钱就进了他们的口袋。

老板没有一个是傻瓜,就连卖猪肉的人也会说我亏本卖给你了,这样你听起来买的会舒服一些。

现在的老板个比狐狸还狡诈,哪里会亏本生意?

,京东、拼多多、美团的老总,可以是人精,他们说亏本,无非是想少捐一些款而已。

可以这么说,这些人都富得流油,怎么会亏本?亏本他们还能生存下去得?他们拿什么来亏?

说实话,如果这些企业都亏本的活,那世上就没有不亏在的生意了。

说亏本就是他们的口头禅而已,大家没必要当真,其实他们亏不亏本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亏不亏本税务部门最清楚他们。对外他们这样说只是一种障眼法罢了,别当真。

京东、拼多多、美团等的老板赚了钱都没人知道,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合肥京东金融股票开户工作工资高吗

腾讯是京东的最大股东。

京东集团2018年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2月28日,京东股权结构是,腾讯持股178%,为第一大股东,投票权45%。接着是刘强东持股154%,为第二大股东,拥有79%的投票权。沃尔玛持股99%,为第三大股东,投票权为61%。

自收2014年收购京东15%股份以来,腾讯就成为了京东的大股东。也正是因为腾讯的资金入驻,一直以来才给了财报方面持续亏损的京东商城注入了一股强心剂。

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作为马云的对手,一直在找着非常有潜力的电商企业合作,好让马云的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淘宝不能在肆无忌惮的发展了。

扩展资料:

京东大事件

腾讯入股京东

腾讯入股京东的交易于2014年3月10日敲定。腾讯控股早间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同意约215亿美元收购京东35亿多股普通股股份,占上市前在外流通京东普通股的15%,同时,腾讯有权利在京东上市时继续认购5%的股份。 

京东加速O2O布局

京东2014年3月17日召开京东零售业O2O战略总的客户资金量需要达到一个数值等等。

为什么京东股票不跌反涨?

一般是通过充值或转账产生的。

京东的账户余额可以直接用来买东西,也可以直接与银行卡进行提现和充值。

钱包余额不可以直接用来买东西,但是可以在京东钱包app上与银行卡进行提现和充值。京东钱包APP相当于一个单独的理财产品。

而且京东的账户余额和京东钱包余额是不可以进行互相充值的。

京东(股票代码:JD),中国自营式电商企业,创始人刘强东担任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旗下设有京东商城、京东金融、拍拍网、京东智能、O2O及海外事业部等。2013年正式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2014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5年7月,京东入选纳斯达克1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平均加权指数。2016年6月与沃尔玛达成深度战略合作,1号店并入京东。

据悉,这不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次遭遇境外势力做空,2011年和2014年都曾掀起过做空中概股的浪潮。

不过,今日的这份做空报告发布之后,京东股价却不跌反涨,显示了投资者其实并不认同其所持观点。

历史再次重演

其中,2011年被长期停牌和已经退市的中概股就达到了46家,但许多中概股受到攻击的理由都是无中生有,而做空机构也借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市场上借入股票卖出,待股票下跌时,再从市场上买入同样数目的股票归还——从中大赚特赚。

而新加坡的这家做空机构,两次发布做空报告都选择了京东正在与阿里巴巴激烈PK的618大促之前,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也使得这份报告存在了更多的争议。

从报告入手分析

同样,该报告认为京东的估值高达600亿美金,市盈率超过410倍,是一个郁金香的泡沫故事。而其恰恰忽略了,即便对于亚马逊大部分的分析师的估值方法也是DCF或是PS,而非PE。

如果要看PE,那么亚马逊12-15年的PE有600倍之多。该人士指出,对于京东这样一个高速增长且稳健提升的公司,市场自然会给出公正的估值判断。

二、中国房地产市值已经超过450万亿,为何还不见房价下跌

任何的选择都无关对错,只要自己不后悔就好

蔡崇信被称为“马云背后的男人”,在 1999年他遭遇到马云的时候,就断然决定放弃了AB投资公司年薪 70万美元的工作,毅然决然加入了阿里巴巴,即便马云只能给他 500元的月薪。。。那个时候他的妻子已经负有身孕。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三代都是金融出生“纯正血统”的人,会这样放弃自己的“美好前程”,选择尚且看不到未来甚至连个公司都算不上的阿里巴巴。

相比于蔡崇信,放弃 20万的工作去从事 2500元的销售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并且勇于承担相应的后果,就足够了。

(从左往右数,第三位是蔡崇信)

很多人当初觉得蔡崇信傻,竟然愿意放弃一切选择什么都没有的阿里,但是从现在看来,他的选择似乎又非常得正确,正是由于他一手栽培的阿里,给了他超过 AB投资公司更大的价值。

人生就此一次,我们需要勇敢地放开手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论年纪有多大,只要做足了准备,有相应的把握,具备足够多的壮士豪情和热血,这一切都值得。追逐梦想的人,心态永远年轻,背影总是迷人。任正非、陶碧华都是人到中年选择创业成功的传奇。

人生在世,野心和梦想还是要有的

浮云君常常会想: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此时此刻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哪里?想了很久很久我才得出答案:我想成为像村上春树那样行游世界并且留下传世作品的大作家。虽然一切都尚未起步,但是每当想到这个愿景,我都会心潮澎湃。

村上春树在30那年岁因为窘迫的生活选择了创作人生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并且借此一炮走红。反观我们,明明才只有 20岁出头的年纪,为什么眼睛里已经丧失了筑梦的光芒?

想要改变自己,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是否已经准备好?是否已经决定日复一日去坚持。哪怕再苦再累、生活压力再大,是否会一如既往坚持自己认为的正确?哪怕整个世界都不看好你、对于你冷嘲热讽。

浮云微语

生活再怎样不如意,也千万不要丧失自己的兴趣,不要丢失自己曾经的梦想。这是让我们心态维持年轻,让我们在困顿生活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看看股市中沪市数千家公司的总市值,才只有区区 39.5万亿,地产业的总市值相比之下多了 11.39倍之多!实体经济的“门面”——上市公司在地产的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足够看出其中潜在的巨大隐患和泡沫。

既然地产业存在如此巨大的泡沫,为什么房价还是居高不下,丝毫没有看到下跌的迹象呢?甚至不少城市的房价还在顺势上涨,行情还是一片火热,居民买房的动力看似仍旧充足,这一切为什么又是如此地不合理?

(1)“支柱产业不能倒“的意识传导

自从“贸易战”的战火引燃开始,外部的需求量就在急剧萎缩,国际贸易的形式也在急转直下,不少沿海对外贸易的企业都已经“压力山大”,甚至裁员、倒闭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要知道一个 GDP对应的就是数千万人的就业,在这样经济不景气的局势之下,还有哪个产业能够容纳如此众多的就业人口?

一个个建筑工地解决了数千万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上下游装潢、家电、家具、地产、中介、银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和收入。要是地产业不行了,还有什么产业能够支撑经济的增长?

可悲的是,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了高度的共识,也成为了束缚住经济转型的最大绊脚石。很多专家都说日本因为房产泡沫,经历了“失落的 20年”,经济发展停滞,社会消费欲望低迷。但是人家 18年却出了 18个诺贝尔奖,日本的高端制造、机器人技术一直处在世界的前沿。

保持现状,就不会产生变化,我们不过是硬着头皮在泥沼中越陷越深。地产不能倒是高层的意志,很多企图降价出售的地产商遭到监管约谈就是最好的例子。这种至上而下的意识传导让很多人对于房产不会倒的神话深信不疑,从而刺激了大众买房的需求。

(2)“面子社会”的强迫症在推波助澜

国人好面子,要面子,外表的光鲜、口舌上的过瘾比什么都重要,哪怕背负沉重的负担也在所不惜。

由于房价的节节攀升,大家的价值观、社会认同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很多人想当然地觉得在县城、大城市拥有一套或者多套房子是件非常让人自豪的事情,这是有钱、有本事、有能力的最直观物质体现。

很多家庭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之下都在拼了老命去买房,不惜动用“6个钱包”凑首付,即便是搭上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去偿还贷款,他们也在所不辞。

很多家庭的物质基础其实并不牢靠,都是在苦苦挣扎,使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能力。我国居民的负债率水平也因此在这 20年时间内直线飙升。

房子就像一个“围城”,把我们崇尚自由、追逐梦想的心束缚,把我们囚禁在狭小的世界里无法自由翱翔。在没有梦想和精神寄托的世界里,我们都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的人生设定意义和目标,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空虚,为了让自己看似不那么迷茫。

北京、上海的房价甚至已经达到了 5-6万一平米,即便是全国的房产均价也已经达到了 7000-8000元的水平,但是反观居民的收入呢?有多少城市的最低工资收入标准都尚且达不到 2000元的标准?有多少在职场打拼数年的人们工资还远远达不到一平米的房产均价?

房价抹杀了我们的想象力,剥夺了我们追逐梦想的光芒,让社会变得暗淡、沉闷、焦虑,这样的疯狂早晚会为之付出代价的。

三、新浪\搜狐\腾讯\百度目前股票总市值分别是多少,哪个最大

新浪,2705美圆/股,总市值:1510亿美圆;

百度,11920美圆/股,总市值:4090亿美圆;

搜狐,4176美圆/股,总市值:1620亿美圆;

腾讯,4150港元/股,总市值:9659亿美圆;

新浪\搜狐\百度可以在新浪财经网页里查询,腾讯麻烦一些,要找出总的股本数目再换算成美圆

把分给我吧,哈哈,谢谢楼主

百度市值有多少?

文|西局

特斯拉和蔚来等的下半场,即将遇上意料之外的对手。

年轻人们的钱包正在为苹果的iPhone 12打开时,大概很多人料想不到,可能一年之后,iCar也要来了。

苹果造车的消息,在日前甚嚣尘上。据报道,苹果首款电动车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报道还称,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已经有了几十辆Apple Car原型车。

这也意味着,到了明年,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名单里,即将加上一款Apple Car。而在推出“划时代”的科技产品这块,苹果可是极富经验的。消息传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幅超过5%。而苹果的股价则在12月22日收盘上涨了285%。

但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新贵们来说,它们面对的对手可能还有更多。日前,百度也传出了造车的消息。12月15日,路透社报道称,百度与吉利汽车在内的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组建电动汽车合资企业事宜。几天后的12月18日,有媒体报道,百度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商议。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的电动车型“D1”刚刚在上个月正式对外亮相,日前,这款车型已经在长沙交付使用,并开始招募司机。

科技互联网公司与出行行业之间的关联,之前为外界所熟知的,还大多是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但现在,它们已经不甘于只扮演电动车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而是纷纷传出“下场”的消息,向车企的竞争对手转化。

当年的互联网造车,曾经掀起过一阵热浪。现在,“新造车时代”则将迎来新的时期。新的时代是否即将到来?而特斯拉们真的即将和百度滴滴苹果们的电动汽车,一同跑在道路上竞争了吗?

就在12月22日,马斯克亲自爆料说,当年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的“至暗时刻”,他曾经找过库克,想讨论下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作价仅仅是600亿美元,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但库克干脆就没有答应和他见面,连给个后脑勺的机会都不肯奉上。

不知道马斯克的爆料是为了暗示下库克没有眼光,还是惋惜两家公司当初失之交臂,但这也侧面显示出,苹果在造车这件事上早已在下功夫。

马斯克所说的“至暗时刻”,大约发生在2017-2018年左右,Model 3的产能爬坡,马斯克还曾经在媒体上一度落泪。苹果并没有对外界猜测的“Apple Car”发表相关的时间表。但种种信息都已显示,苹果的汽车可能真的已经在路上。

而就在2018年7月,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一名已离职的苹果工程师在机场被捕,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下载了苹果无人驾驶车辆的电路板设计图,正准备离开美国,加入一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

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将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曝光在世人面前。根据当时的法院公布文件显示,苹果的135万名员工中,从事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占比达37%。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计划“泰坦(Titan)”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启动了。也许苹果习惯了像推出iPhone一样,出手就搞出一款轰动业界的产品这样的感觉,因此,它对于自己在搞“车”的事,一直是保密的,直到2016年底,才公开承认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且对美国交通监管部门发函,请他们不要限制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

苹果最初曾经想过,秉承“软硬件一体化”的一贯策略,设计独立的车型。据《纽约时代》之前的报道,苹果在库布迪诺园区附近建设了研发实验室,包括机械加工厂和电池试验室。

在2017年,苹果的无人车在路测时被人拍到了照片。那是一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 SUX,头顶一个巨大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集成套件,和苹果一贯的设计美学相比,简直是个叛徒。而且,从商业化角度来看,也是相当简单粗暴。

造车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一个零部件都问题多多。更何况,苹果并没有这方面相关的积累。2016年,苹果的泰坦项目在是坚持造整车和重点做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歧,项目一度搁浅。此后,苹果汽车项目的倾向也似乎偏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方向。

苹果没有收购特斯拉,但是在2018年开始,苹果召回了特斯拉的Doug Field,收购了吴恩达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并且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科技公司对于造车的热情,早已有之。但现在它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百威”携手造车的消息,百度表示“不作评论”。但在消息传出后,百度仍然经历了股价的持续上涨。美东时间12月16日,百度股价盘中涨幅超7%,一度突破200美元。至美东时间12月22日收盘,百度股价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总市值超过652亿美元。而百度市值上一次达到600亿美元的时候,还是2019年4月12日,陆奇离职的前夕。

在11月,滴滴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车型“D1”正式对外亮相。这款车型是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以及网约车专属配置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与定制。日前,这款车型在长沙率先交付使用,开始招募司机。据报道,长沙投放的第一批D1车型大概有700辆左右,月租金在4200-4400元之间,租车时还需缴纳1万元押金。

   

11月26日,由阿里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百亿元级“巨无霸”项目——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启动。12月17日,智己汽车的核心团队“智己青年公社”对外曝光。

  

除此之外,华为和长安汽车的合作,同样也已经非常深入。华为、长安汽车和宁德时代也宣布,联合打造新的高端汽车品牌。正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毕竟智能汽车,也就是“手机+四个轮子”。

现在,没有被传出过“造车”消息的科技公司,似乎已经不配被称为巨头了。刚刚踏入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日前就被传出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虽然紧接着就被小米辟谣,但“科技互联网公司+车”,似乎也赋予了市场新的想象力。

新能源汽车的牛市,正方兴未艾。以特斯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为代表的新造车公司,虽然在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还仍然无法和老牌车企比肩,但是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异常优秀,特斯拉的市值更是一度跃居车企榜首。

但现在,特斯拉们撞到了意想不到的对手。“新造车势力”的第二波可能要来了吗?

科技互联网公司们,已经很久没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推出了。

根据今年10月苹果发布的2020财年Q4财报,苹果在第四季度的营收为647亿美元,仅仅比上年同期的640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127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亿美元还有所下降。百度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冲破900亿美元大关后,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过400亿美元,在2020年也一直没有太大的提升。

它们需要更多的业务方向,来支持未来的发展,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为动人的故事。“汽车”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智能电动汽车在特斯拉的带领之下掀起浪潮,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的股价一度上涨到65432美元,市值接近6200亿美元,成为首个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车企。

汽车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当口。电动化和网联化在汽车行业中的渗透正日益加深。而资本的认可也表明,这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车辆也许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被赋予更大的含义。自动驾驶汽车,将和电脑、手机一样,“成为新的终端和管道,成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智行者科技创始人张德兆对燃财经说。当汽车向可移动终端转变的过程中,汽车制造和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产业链条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汽车行业也早已被“互联网势力”渗透。当年的乐视造车,虽然折戟沉沙,董明珠自掏腰包入股的深圳银隆,也最终无果,格力目前仍然在造车路上探索,但是当年的一批互联网人,包括李斌、何小鹏、李想等,在2014年进入造车领域,现在的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作为特斯拉的“中国学徒”,股价也在今年跟着水涨船高,蔚来汽车的市值,也在日前一度超过了宝马。

百度的自动驾驶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也推出自动驾驶的云代驾,来提振投资者们的兴趣。而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百度采取的仍然是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2018年,百度和金龙客车一起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2018年,百度和一汽红旗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款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并在2019年小批量下线试运行。

   

对于造车,李彦宏给出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才能够实现全面商用。这是个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大量资金的赛道,也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对于“只争朝夕”的科技公司们来说,从车企的“软件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一跃而和车企们同台竞争,无疑更具爆点。

国内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热词。“技术提升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而科技公司在智能化和网联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它们也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说。

智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政府的相关规划也起到了指明方向的意义,那么,资本的跟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了。

即使是传统车企,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路口,开始着手从技术创新方面,去进行改进和提升。牵手科技互联网公司,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进行研发,早已经是各大车厂的进行时。

“做自动驾驶,对高端研发人才的要求极高。”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曾经说,“但是,车厂的薪资体系,未必能承担这部分的投入。其次,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一套标准体系,实际上这对技术的快速创新和迭代速度而言,是有影响的,很难快速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因此,在自动驾驶方面,它们也更愿意通过公司之间的合作,以及外部投资的方式,以其他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来参与这个行业。”

造车,远比手机制造要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在上游的汽车制造商们,显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解决方案提供商们要做下去的前提,也是和车企、零部件厂商、测试机构等,能够紧密合作,达成一个合作的生态。也因此华为和小米等都表明了态度“不造车”。

和当年乐视等投入巨资烧钱直接造车相比,科技巨头们目前显然更为谨慎。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曾称,百度打算采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汽车,有可能与传统汽车制造商成立控股合资公司,百度掌握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设施的相关技术,可为造车提供技术支持。对造车的传言,百度表示不予评论。

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了选项之一。在此之前,也已经有阿里和上汽合作智己汽车,华为和长安汽车合作高端电动汽车项目在前。

从解决方案提供商切入,联手大型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是软件公司们“做硬件”时常用的方法。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滴滴D1”,就是当前车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这款车型由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代工制造,车机系统等则来自于滴滴。而滴滴也将之做成了一款完全为网约车定制的车型。和华为一样,科技巨头们可以不造车,但造车的,都是它们的代工厂。这也正逐渐成为它们的稳妥选择。

“科技公司们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也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包括苹果在内,它们如果选择和传统车厂合作,将是条捷径。”颜景辉说。

关于苹果造车的具体规划,目前外界仍旧不得而知。据报道,苹果可能此前也有过代工的想法,它曾与麦格纳就此进行过谈判,但并未进行下去。

但是,苹果汽车的消息不断紧锣密鼓地传出,也表示,在未来,类似苹果、滴滴这样的公司汽车上路,似乎并不是不可期待的事情了。

12月22日,有报道称,苹果已经向台湾的和大、贸联、富田等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且需求量巨大,以备苹果明年发布汽车的要求。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的汽车上,将配备自研的动力电池技术。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苹果的人士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低成本超长续航的动力电池。另据Dig Times的报道,苹果在美国的汽车生产线正在筹备中,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已经初步敲定,并计划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这些消息也意味着,苹果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之中。

苹果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早已进行了准备。

在2019年,苹果已经在汽车领域获得了30多个专利。而截至今年12月,苹果在一年之内,又增加了30多个新的专利。这些专利覆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了自动驾驶、电动汽车、AR导航、车载VR、支付、生物识别、智能座舱等各个领域。

这些专利中,也不乏一些颇具创意的想法。例如,汽车上的安全带可以转换为触控板,来操作一些车载功能;前挡风玻璃可以作为一块巨大的屏幕,利用AR技术,显示实时路况等信息,车辆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挡风玻璃观看视频、玩游戏、打电话等;在狭窄地段时,车门可以调整为滑动模式等。

尽管造车难度颇大,苹果也错过了2014年新能源造车的窗口,之后的战略还几经反复,但是它作为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巨头,一旦下场,仍然能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苹果这样的科技企业,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里,早已有了互联网资本的渗透。腾讯是蔚来的大股东之一,小鹏汽车从小米那里拿到了4亿美元;在今年6月,美团5亿美元领投了理想汽车的D轮融资;蔚来与威马的背后,也都有着百度资本的加持。

也许未必我们能尽快看到这些科技公司亲自下场造车,但它们的动向和影响,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则是那条搅动水波的“鲶鱼”。

颜景辉也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双方的资源融合与合作,对它们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而合作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只是扮演简单的“代工厂”角色,而是双方的互补和促进。

毕竟,一旦苹果进入造车领域,无论它与特斯拉战况如何,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日程,就必然要进入加速阶段。

最新报道百度市值(2017年8月9日):百度的股价达到了近一年来的最高点23337,其市值短暂地突破800亿美元,达到80920亿美元。截至9日6时,百度的股价为22945美元,相比于8日上涨了229,涨幅110%。由于美国纳斯达克整体微跌,百度股价在最终收盘时有所回落,没有继续保持住这800亿的市值,百度目前的市值停留在7956亿美元,与800亿仅不到半步之遥。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26848.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4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04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

binance币安交易所
已有2000万用户加入币安交易所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