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是哪一位领导人提出的什么制度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
香港五十年不变的由来
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勾画“一国两制”雏形
1974年,81岁高龄的毛泽东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谈到香港问题,毛泽东说“恐怕我是看不到了”。然后,又指着在座的邓小平说,“这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
1979年3月,邓小平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当时75岁的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毛主席的嘱托。他说,我们历来认为,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我们将把香港作为一个特殊地区来处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资本主义。短短几句话,已勾画出“一国两制”雏形。从那以后,邓小平找了一批批香港同胞来谈,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看法。又过了3年,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接见12位香港人士时,有人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收回香港这个小地方,如果真的要收回,是否可以分期分批收回?邓小平坚定地说:香港问题涉及主权问题,一定要收回,不考虑分期分批收回,而要收回一个完整的香港。当有人提出收回后希望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时,邓小平的回答十分明确:“收回后的香港,社会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他明确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过渡期参与”和“港人治港”
在解决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十分强调过渡时期的参与问题。在同英国人谈判的时候,他希望过渡时期不要出现英资撤走、港币波动以及把土地卖光用于行政开支等问题。邓小平说,过渡时期的参与,也是一种干预,当然这个参与不是北京方面的参与,而是香港人参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人参与。不能设想,到了1997年6月30日,一夜之间换一套人马。如果那样,新班子换上来,什么都不熟悉,不就会造成动乱吗?即使不造成动乱,也会造成混乱。在过渡时期后半段的六七年内,要由各行各业推荐一批年轻能干的人参与香港政府的管理。参与者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爱国者,也就是爱祖国、爱香港的人。
“港人治港”是邓小平谈得最多的问题之一。1982年4月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希思问邓小平是如何考虑处理香港问题的,怎样才能使投资者不要担心呢?邓小平回答说: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国人管理香港。
两年后,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客人时,针对有关香港人对管理香港缺乏信心的说法,他表示: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要有这个自信心。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邓小平还指出,由香港人推选出来管理香港的人,由中央政府委任,而不是由北京派出。选择这种人,左翼的当然要有,尽量少些,也要有点“右”的人,最好多选取些中间的人。这样,各方面的人心情会舒畅一些。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是邓小平给香港各界人士吃的一颗“定心丸”。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当时主管港澳事务的廖承志刚刚去世,香港一些人士心存疑虑。邓小平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对香港的政策不会因为廖公的去世而改变,请大家放心。
邓小平当时问大家:“‘九七’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还要继续多久?15年?”场内没有声音。
邓小平又问:“30年?”还是没有反应。
接着,邓小平伸出五个手指,提高嗓门说道:“50年?50年不变可以了吗?”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邓小平也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又强调一遍:“‘一国两制’,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
又有人进一步问道:“50年是从哪一年算起?”
邓小平回答说:“当然从回归日算起,50年不变。”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草签后,香港还有些人怕变。他们怕1997年后“马不能跑”、“舞不能跳”、“股不能炒”,邓小平又利用各种场合做香港人的工作,多次重申:我们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发火
关于驻军问题,是中英谈判中争论最大的问题。邓小平说得斩钉截铁: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中国一定要在香港驻军。1984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访问中国。邓小平在会见豪时说,1997年后,我们派一支小部队去香港,这不仅象征中国收回了主权,更大的好处是对香港来说是一个稳定的因素。
据当时参加中英谈判的原国务委员、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姬鹏飞回忆说:“驻军问题吵了好久,驻军问题是驻不驻啊?他们说你们不驻好了,我们说一定要驻军,不是在报纸上人家公开了吗,说是不驻军,有些人不是不主张驻军吗?所以小平同志就拍了桌子,召集香港代表来谈谈。香港不驻军,我们怎么体现收回香港?香港要象征性地驻军。香港收回来了,驻军是我们主权的表现,不驻军就是表明我们没有收回。”
这里说的邓小平“拍了桌子”是发生在1984年5月份的事。5月2日,香港《明报》刊出一篇报道,点名道姓说中央某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中国将不在香港驻军。5月25日,邓小平会见了港澳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他特意把香港记者都留了下来,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讲话:我要在这里辟谣,关于“将来不在香港驻军”的讲话,是胡说八道!这不是中央的意见。既然香港是中国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英国外相也说,希望不要驻军,但承认我们恢复行使主权后,有权驻军。连这权力都没有,还算什么中国领土。
“一国两制”进行时
为了确保1997年之后香港的繁荣稳定,在基本法起草的过程中,邓小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多次会见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对基本法原则和意义作了精辟的解释。他说:“我们的一国两制能不能成功,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里面。这个基本法还要为澳门、台湾做出一个范例。所以,这个基本法很重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决执行基本法,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方针,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终审等自治权力。
2004年,邓小平诞辰百年展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自发参观的香港市民络绎不绝。有的一家三代走进展厅,看见邓小平的塑像,马上跪伏在地,虔诚叩头。直到现在,香港同胞都亲切地称邓小平为“邓公”。
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10年来,香港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非典”疫情。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一国两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保持了香港社会安宁,人心稳定。香港连续11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经济也持续复苏。经过10年,港人的疑虑基本消除了,在国家认同方面已取得进展,国家观念基本作为主流共识已树立起来。“一国两制”得到了广大香港同胞的拥护。现在,香港依然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
二、什么叫做“台湾共识”
应该叫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海协的基本态度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
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在香港商谈中,海协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湾海基会也根据“国统会”的结论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方虽然也同意两岸公证书使用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双方均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表达了谋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两会很难达成一致。在会谈即将结束时,海基会代表又增提了3种表述方式,并拿出了他们的最后表述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代表表示这是此次商谈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会的建议与具体表述内容报告后再正式答复。
三、九五共识是什么意思
“九二共识”的缘起是为两岸协商寻求与奠定政治基础。两岸授权民间团体事务性协商开启后,需要双方为协商奠定明确的政治基础。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后又通过数次函电往来,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请采纳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29836.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