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在有哪些区块链项目值得投资
从行业大赛道角度来说,区块链一级市场投资可以分三类:
1.行业生态服务:包括垂直媒体、各类中心化交易所(衍生品)、钱包、Broker、矿池、资管服务等;
2.企业服务类:为机构提供区块链的技术服务,比如联盟链、监管科技、数据分析等;
3.区块链原生项目:公链、协议层等。
每一类大赛道,投资机构的注重要素都会不太一样。
第一类赛道——行业生态服务:
此类项目互联网属性比较强,更多的看流量,即 toC的产品和运营能力,整体来说,这个赛道属于流量入口的概念。
从赛道细分的角度来说,媒体和交易所竞争比较激烈,但新项目依然层出不穷,如果创始人没有深厚的资源背景以及非常强的运营能力,很难跑出来。
不过,衍生品交易所和 Broker倒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方向。由于原来市场整体的可交易产品相对单一,基本无需做交易产品设计以及定价,但根据传统金融行业对比来看,衍生品平台和 Broker通常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需要注意的是,金融产品设计能力会是一个相对核心的要素。
钱包项目相对是个比较有意思的领域,现在看它的发展路径,正在朝着资管平台(理财、借贷、dex等等)和 DAPP平台(游戏等)方向发展,头部钱包占有一定的先机,但个人觉得新的钱包依然会有很大的机会,主要两点:
1)新主链:当有新的顶级公链出现时,可能会伴随着出现一批为其服务的钱包项目,从而吸引流量;
2)增量市场:现在的钱包有小白化趋势,包括直接手机冷钱包、使用传统社交媒体登陆钱包(背后涉及私钥分割及存储技术)及无需私钥的刷卡式钱包。
这个赛道因为其整体商业模式相对清晰,技术壁垒也并非很高,而且大部分细分赛道离钱比较近,所以,看起来是行业内发展比较快的赛道。此外,生态也渐渐开始出现 toBtoC的模式,个人觉得可能是大部分产品或服务相对可标准化的原因。
最后提一句资管服务(包含托管),其模式相对特殊,由于其核心是做资金管理(包含管理系统和投资管理),所以主要看资金来源,一般分为机构/大户(to B/大 C)和流量平台(to B to C),或直接募资并在市场进行投资;或和流量平台合作,为其用户提供资管服务;或为机构提供内部管理系统,然后进一步做托管+资管服务。后两者对投资机构的吸引力会更大些。这个领域内比较多的是量化、staking平台以及管理系统+综合托管服务,竞争也相当激烈,其核心要素是需有很强的信用背书(包括牌照、知名投资人、KOL、业绩等)。
第二类赛道——企业服务类:
比较类似于传统投资的企业服务,主要看 BD能力和团队的产品理解及技术经验,一般的商业模式是收项目费或定期收取服务费。由于近期国内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这个赛道的发展可能会较之前加快许多,会出现更多的新企业需要区块链的技术服务。但从投资角度看,现阶段这个赛道在国内的投资依然比较有难度,原因有:
1)这个赛道项目主要属于底层数据服务及技术市场,整体市场空间相对其他赛道较为有限;
2)在传统企业服务领域,国内项目的估值基本是海外项目的 1/10,国内对企业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还未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因此这个赛道,个人认为现阶段还是海外项目更可关注;
3)随着区块链技术热度的升高,国内龙头企业或者原传统大数据公司可能进一步在该领域进行布局,新兴的小公司空间很可能并不大。
对于监管科技和数据分析类项目,美国的市场格局相对已经显现,比较难抓到新的机会,而其他区域市场,特别国内,由于其语言特殊性和监管独立性,会有新的格局出现。但基于之前提到的三个问题,个人觉得有机会但空间不大。
第三类赛道——区块链原生项目:
区块链原生类项目的整体投资逻辑比较特殊,与传统 VC不同,而是会比较注重非中心化性、安全性和效率之间的平衡,即“不可能三角”的平衡,无论是技术还是 token经济模型,其实都是为这三点服务的。
在行业现阶段,个人依然认为去信任(即非信任机构或是个人,而是信任算法本身)是这个行业真正的红利,无论之前的 BTC还是 ETH,真正能够落地并被应用其实是因为实现了这点。之前,该赛道大部分的项目相对更注重效率,而非去信任机制,所以后者的发展整体来说其实是比较缓慢的,当然,其本身难度也更高。
对于这个赛道,具体可以分底层公链、协议层和应用层。
公链:之前形形色色的公链已经比较多了,而且他们的确也都在追求不可能三角的平衡,但能真正走出来的可能会很少,如果项目本身没有过硬和前沿的技术能力以及社区生态运营能力(如有强技术背景的 KOL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不建议轻易尝试。
协议层:个人认为协议层的项目其实现在依然有很大的空缺,包括 open finance和 web3,细分的话包括 identity、oracle、privacy、各类 defi等。而之前的协议层大部分只是一个应用层产品的附属,商业模式的智能合约化,很少会去考虑去信任机制的红利,也很少有团队专注于某个商业模式中协议生态的完善。
其实我个人的建议是,创业人可以更多的致力于协议层的完善。不应该用传统思维去做一个产品,而是把原来的商业模式解构再重构,利用技术和经济机制去把这些协议的去信任机制完善。并且,这些协议其实并不应该局限在某些场景,而应该注重通用性,比如借贷协议并不一定就是用于借贷平台的产品,由于区块链行业 token的天然性,借贷协议可以用于任何具有 token,并且有借贷需求的场景。比如游戏,创业人完全可以尝试自下而上的去做一个区块链协议生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做个互联网产品。
当然,协议层的商业模式一直是个被质疑的话题,就现状来看,趋势有四种:
1)产品载体化:协议层倾向于寻找载体来实现用流量和盈利模式,现在的普遍方式是做个钱包,流量可以用作融资和商业合作的筹码,盈利模式可能主要来自于手续费或者导流分成,个人觉得这种模式长久来看对协议生态的发展可能并不有利,会有中立性问题;
2)Staking筹码:这是现阶段比较多的一种使用方式,通过 staking token来作为协议中的某个参与方,并同时获取一定的收益,但这需要项目本身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否则 staking token也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3)代表 portfolio价值:协议项目的 Token代表其使用权费用的 portfolio,大部分协议层被质疑其 token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公链的 token就能解决各类交易、支付等等问题。因此,现在衍生出一种 token机制,即协议层 token代表该协议在各个公链上应用价值汇总的衡量,比如 staking协议,用户在不同主链上的 staking的过程中,协议会从 staking的收益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比如 tezos会收取 XTZ做佣金,cosmos收取 ATOM做佣金,而这些佣金会形成一个价值池,协议 token即是这个价值池 portfolio份额的代表,协议使用的越多,这个 portfolio价值就越高,相对应 token的价值就越高;
4)治理机制:这是一种比较高阶的 token使用方式,持有 token代表了持有者对该协议的治理权益,这一般适用于比较成熟的协议层生态,即无论是协议完善度和社区运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现阶段对大部分项目都还不适用。
其实,整体来说,各类 token机制的设计一直存在个普遍问题,即未能形成闭环:更多的是获取,很少能在生态中使用,之前比较通用的使用场景是在二级市场交易,因此造成 token的价值无法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以上说的 2、3、4其实都是在为 token寻找可使用的场景,从而寻求整体生态的长久发展。
应用层:应用层项目的落地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个人觉得落地局限性最大问题可能在于协议层的不完善,现在的应用倾向于用互联网思维做一个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闭源协议(可能一部分也是 fork开源协议),其实是无法赶超中心体项目的。当未来协议层可以更加完善后,应用层的项目可以考虑组合不同的协议层来满足产品应用场景的需求。
此外,说到区块链的应用落地,个人认为大规模落地可能需要等到万物互联的时代之后。区块链本身其实是一种对机器更为友好的技术,现在很多去信任机制很难实现一大原因是人之间的博弈过于复杂,而如果未来我们的很多行为能够通过机器实现、行为数据通过机器来存储,那整套经济机制的模型设计会相对清晰很多。
现在 5G正在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会是 IOT,即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更多的交互可能会是 Machine to Machine,而非人对人。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大量( 5G每平方公里至少支持百万级别数量的设备)的 Machine,也许可以天然的成为区块链网络的 Oracle和分布式节点,同时本身也是承载大量数据的虚拟资产载体,再配合适合的加密和通讯技术,也许才是区块链能够真正在 MtoM网络构成的数字虚拟世界发挥效用、步入大规模落地的时代。
结语:投资本身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人的投资逻辑都不相同,这篇文章仅是个人基于之前的投资经验给的一些初步拙见,也欢迎大家来和我探讨,借此我也能够更好完善自己的投资逻辑。了解更多可以去币查查app与我交流,另外,个人以后会进一步对各领域做更深入的探讨,谢谢关注。
二、defi2***0有哪些币
defi2.0有以下币种:
1.LINK币
LINK市值52.22亿美元,流通总量3.5亿,24小时成交额15.22亿美元。
LINK是区块链公司ChainLink发行的代币。ChainLink提供让区块链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调用外部数据的中间件。给合约制定者们提供全网络的数据库,或者称其为一个可靠的外部数据库。有了ChainLink,你可以在一个合约中调用一个或几个数据库查询需要的数据。
2.UMA币
UMA市值亿美元,流通总量5388.98万,24小时成交额8643.87万美元。
UMA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金融合约平台,使用UMA的合约设计模式可以创建独特的标准化产品。UMA可以用于促进各种金融创新。UMA定义了一种开源的协议,允许双方可以设计创建他们自己独特的金融合约。
3.LEND币
LEND市值8.52亿美元,流通总量13亿,24小时成交额2.39亿美元。
2018年9月,ETHLend更名为Aave,“Aave”是一个芬兰语的单词,它的意思是“幽灵”。“幽灵”代表Aave致力于为分散式金融创建透明、开放的基础架构而努力。Aave的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由18名创新创造性的业界佼佼者们组成。
4.MKR币
MKR市值6.63亿美元,流通总量100万,24小时成交额1.33亿美元。
MakerDAO是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和智能合约系统,提供以太坊上第一个去中心稳定货币Dai。DAI是有数字资产抵押背书的硬通货,和美元保持1:1锚定。MKR是Maker系统的管理型代币和效用代币,用来支付借Dai的稳定费用以及参与管理系统。与Dai稳定货币不同,由于其独特的供给机制和在Maker平台上的作用,MKR的价值和整个系统的表现息息相关。
5.SNX币
SNX市值5.79亿美元,流通总量8903.04万,24小时成交额1.68亿美元。
Synthetix(旧称:Havven)专为工程师而设计,旨在构建去中心化和无信任网络。SynthetixNetworkToken(SNX)代币支持多种综合资产,包括:与美元挂钩的法定货币、贵金属、指数甚至其他加密货币。项目的前身Synthetix的前身为Havven,2017年成立,由一个分布式的支付网络和一个稳定币组成。
三、defi是什么币
DeFi(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简称),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是指借助于区块链网络(特别是以太坊)而创建的金融应用生态系统。
DeFi生态之中的用户,对于资产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借助于P2P网络、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参与到 DeFi之中。
DeFi的优势
DeFi如此火爆,离不开其独特的优势。DeFi主要包括:
1.开放贷款协议
与传统的信贷结构相比,开放式、分散式贷款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整合数字资产借贷、数字资产抵押、即时交易结算和新颖的担保贷款方法、没有信用检查、标准化和互操作性。使用诸如MakerDAO和Dharma之类的开放协议进行的有抵押贷款,旨在依靠以太坊提供的任最小化,来降低交易对手风险而无需中介。
2.发行平台和投资
Polymath和Harbor等著名的证券型通证发行平台为发行人提供了在区块链上发行标记化的证券的框架、工具和资源。他们为证券(即ST-20和R-Token)准备了自己的标准化令牌合同,这些合同在自动化合规性和可自定义交易参数方面优势得天独厚,能够满足监管要求。同样,它们与服务提供商(例如经纪交易商、保管人、法人实体等)集成在一起,以协助发行人进行发行。
3.去中心化预测市场
去中心化预测市场是开放金融中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高度复杂但具有巨大的潜力。Augur去年推出抗审查预测市场,其他像Gnosis等平台开始效仿。预测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用于规避风险和对世界事件进行投机的流行金融工具,而去中心化的预测市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4交易所和开放市场
开放金融中的交易所主要考虑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协议和P2P市场。首先,DEX是两方之间在以太坊上的P2P资产交换,其中没有第三方充当交易的中介,例如Coinbase或其他中心化的交易所。DEX还使用一些高度创新的方法来交换令牌,例如原子交换和其他非托管方式,以最小的结算时间或风险将一种资产交换为另一种资产。在以太坊上一直最受欢迎的DApp是去中心化交易所IDEX。虽然许多“DEX”都声称它们确实是去中心化的或非托管的,但在使用它们之前还是要谨慎。以太坊上的P2P市场具有巨大的长期潜力,并且最终可能涵盖本地数字资产和标记化的现实世界资产的市场。
5.稳定币
稳定币通过发行通证、审计其储备和管理其价格挂钩的新模型在数字资产市场风生水起。稳定币只是区块链发行的通证,旨在与外部资产(主要是美元、黄金或其他资产)保持稳定挂钩。加密抵押的稳定币包括Maker's Dai,其中基础资产(例如ETH)根据当前抵押率相对于借贷资产(Dai)进行了过度抵押。迄今为止,以法定货币抵押的稳定币是最受欢迎的,因为监管合规、无审计风险,例如Tether,USDC和Gemini Dollars。
DeFi的劣势
一方面,DeFi的发展受制于底层公链的性能。目前的 DeFi项目,主要搭建在以太坊网络之上。目前以太坊的性能瓶颈比较突出,距离突破瓶颈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样的状况下那些对性能要求较高的 DeFi项目,将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去中心化的金融项目,相对于传统金融产品,使用难度大很多,对用户的认知要求较高,这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DeFi的发展速度。另外,DeFi项目(sushi、Yam、Yfii等)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也让人对其安全性抱有警惕,如何不断积累用户信任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6974.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