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许久未曾“露面”的雅虎,强行刷了一波存在感。其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11月1日关闭在中国大陆的产品和服务。”
服务先停,公告后行,这波操作犹如雅虎自身的发展史一样迷幻。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时过境迁,20年前的杨志远可能不会想到,这句话形容的就是今天的雅虎。
① Yahoo! 成立-上市-退出中国简史
雅虎突然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一时间,网上的热评朝着两种方向发展。
一批是80后,不禁遥想当年,感慨于雅虎时代的终结。一批是90后与00后,他们倍感“迷惑”,“雅虎不是早就退出中国了?”“雅虎在中国还有其他业务存在?”仿佛在从侧面印证《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犀利的点评,“在中国,40 岁以下的人几乎没有听说过雅虎。”
雅虎在时代大潮中渐行渐远,最后沦为了今时一个印象模糊,不再有清晰业务概念的互联网符号,令中国网友唏嘘不已。
时光回溯到1995年。
那一年,斯坦福大学两个风华正茂的毕业青年走出了象牙塔,也走进了互联网门户网站的热潮。他们一个是美国人大卫·费罗,一个是“华裔”杨致远,两人联手可以说是“中西合璧”,推出了雅虎的雏形。
起初,雅虎只是对网站站点设定了简单分类的分级目录,使网站资源变得有序,便于用户查询和使用。随后,伴随着雅虎的快速扩张,网站又陆续增添了更多智能服务,开创了集搜索引擎、电子邮箱、即时通讯、网页广告和网站建站平台于一体的网络生态。
1996年4月,仅成立一年的雅虎登录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大涨154%。要知道,当时的雅虎还只是一个49人规模,年营收不足540万美元的初创公司,但纳斯达克依然大方接纳了它。由此,一股雅虎“龙卷风”席卷了整个互联网,将滚滚红利送到了华尔街街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雅虎迅速“称王称霸”,一跃成为互联网最炫的神话。它开创了互联网免费模式,即内容免费,广告收费,成为了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
1997年,雅虎仅仅依靠广告业务就获得超7000万美元的营收。1999年,雅虎股价不断飙涨,市值接近1000亿美元,超过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2000年-2006年间,雅虎霸榜全球互联网排名第一的宝座。
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雅虎步步攀升,成为了全球史上首家市值过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
② Yahoo!巨人与国内巨头的相遇
与雅虎一并崛起的,还有创始人杨致远的声望。
上市后一路高歌的雅虎,无时无刻不在四处辐射它偶像的光环。CEO杨致远的创业历程也被广为传颂,这深深打动了一批海内外互联网大佬,令硅谷乃至全球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创业后浪。
在海外,Google、Facebook追随着雅虎这位“互联网1.0初代奠基者”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技术研发。在国内,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网站更是无一不对雅虎这位老大哥顶礼膜拜,开始火速模仿追随。包括马云、马化腾、张朝阳等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创业者,以杨致远为榜样,走上了互联网的康庄大道。
1999年9月,雅虎中国正式开通,它是雅虎在全球的第20个网站。雅虎正式走进中国市场。
同一时间,3721的创办者周鸿祎,正在为它的使用者们提供中文上网服务。2001年10月,3721率先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宣布盈利。快速增长的3721,逐渐进入雅虎的视野。
2003年,雅虎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3721。周鸿祎也作为职业经理人进入雅虎,担任雅虎中国总经理,至此开始了与雅虎的邂逅。
一边是周鸿祎的踌躇满志,一边是雅虎总部的处处设限,二者相碰不可避免地激发出了不愉快的火花。与此同时,一个“第三者”又横插了进来,它就是阿里及其创办者马云。
2005年10月,阿里巴巴和美国雅虎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在中国的全部资产。与此同时,3721也被归至阿里巴巴旗下,更名为雅虎助手。本就郁郁不得志的周鸿祎因为这个“第三者”的介入黯然离开雅虎中国,在IDG蛰伏一年后创办了360。
更有趣的是,由周鸿祎辛苦酝酿出的360推出了一系列反恶意软件,其打击的重点对象就是自己曾研发的雅虎助手。
在这样一场打击之下,3721(雅虎助手)的新爸爸阿里自然非常不爽,于是和360打了场官司,结果360胜诉。
一场大战遍地开花轰然谢幕,局外人纷纷感叹,雅虎中国以及两位中国大佬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③ 濒临企业生死线:0核心定位
“巨人稍微没跟上形势,就可能倒下。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马化腾的一句话,如今在雅虎身上得到了应验。
巨头的陨落并不是在一朝一夕间突然发生,回首雅虎中国的经营史,许多问题早已浮现。
Y Combinator创始人、硅谷传奇投资人,前雅虎工作人员保罗·格雷厄姆总结了雅虎的“独特之处”,他认为“雅虎把自己定位为媒体公司,靠卖banner广告赚快钱,来钱快就不思进取。”
以门户网站起家的雅虎,其对于自身的定位似乎一直是个迷。为了增添网页的“可读性”,雅虎开创性地把传统纸质媒体搬到网页上,让用户在使用雅虎搜索时可以直接在站内浏览,进而创立了最初的门户网站。
但伴随网页越做越长,雅虎也愈发执拗地陷入了对内容的穷追猛打之中。
当全球互联网都在加速转向技术驱动,技术出身的雅虎却似乎忘记了自己最初的使命,没有明确的核心业务,没有深入的技术思考,相比通过技术驱动优化业务,雅虎宁愿派多点销售去写字楼签点广告单。
走失在转型的路口:屡战屡败的收购
随后,雅虎助手被360查杀,官方网站在搜索和门户间飘忽不定,分别败给了百度和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
至此,本以互联网科技起家的公司,反而转回了传统广告的漩涡,一场以互联网为噱头的捞钱浪潮,在新时代的技术进步下被拍得粉碎,化成了一地资产贬值后的泡沫。
从曾经的一鸣惊人,到最终的江河日下,毫无核心定位的雅虎犹如一头虎鲸盲目乱窜,最终一泻千里,搁浅风干,任由市场宰割瓜分。
④ 走失在转型的路口:屡战屡败的收购
除了毫无战略定位,雅虎屡战屡败的收购眼光,更是让雅虎备受群嘲。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无论雅虎收购的产品之前多么出色,进入雅虎后总能快速消亡。在收购领域,雅虎堪称是实打实的“品牌粉碎机”。
在没有ins之前,全球最好的网络分享相册Flickr被雅虎收购,此后便快速衰落。2013年,“祖师级”搜索引擎AltaVista被雅虎收入麾下,最终快速关停。同年,雅虎以11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轻博客平台Tumblr,该平台最终被不到300 万美元的价格贱卖……
多少名噪一时的产品自从进了雅虎,就再没“活着”出来。
相比之下,雅虎一些未成功的收购案例,真叫人事后为这些品牌捏了一把冷汗。
1998年,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找到了杨致远和费罗,希望作价100万美元,卖出自己的研究项目核心技术网页排名(PageRank),结果被果断拒绝。
到了2002年,雅虎回心转意,报价30亿美金想收购Google,Google的两个创始人激动到不行,但想了想还是还了个价50亿美元,结果令雅虎再次放弃。
2006年,雅虎希望以1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Facebook,扎克伯格已经点了头,眼看成交的最后关头,雅虎居然觉得这生意谈得太顺利,一定是自己吃亏了,于是发挥“拼多多再砍一刀”,的精神,临场要求砍价到8.5亿美金,一下就把扎克伯格气得当场撕毁了协议书。
2008年,雅虎的衰落初见苗头。此时,微软开价450亿美元收购雅虎,然而雅虎内部一顿商量,觉得钱太少,直接拒绝了微软。
再过几年,Verizon以44.8亿美元价格收购了雅虎,不及当时微软报价的十分之一。
不知道如果雅虎早知道自己会有今天,会不会后悔当初“年轻”作得太狠,以至痛失无数转型良机?
⑤ 不成团队的团队,一代巨头陨落
在确定核心定位与企业收购转型方面犯了这么多问题之后,难以想象雅虎能够顺风顺水,一直崛起。
更要命的是,在雅虎上市后,公司股权大部分掌握在了华尔街投资者手中,资本市场上的金融机构过于强势,强势到直接把杨致远赶出了公司管理层,这导致雅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在过去这些年里,雅虎一共经历了8任CEO,平均任职时间为2年左右,短的仅4个月就被董事会赶下了台。期间,公司的经营战略转变却根本没停过,不知道它是以怎样混乱的管理局面撑到现在的?
迄今为止,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公司基本都是创始人主导,唯独雅虎是职业经理人主导,而且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CEO。
管理人的混乱接班,造成了整个团队的萎靡不振。Y Combinator创始人、硅谷传奇投资人,前雅虎工作人员保罗·格雷厄姆评价道,“我在Google的食堂和员工一起用餐,当讨论起搜索结果优化的话题时,几乎所有Google的员工都在思考和表达‘我该怎么做’的内容,但在雅虎你听不到这样的声音,工程师们只会按照要求干活,毫不在意要求之外的事情。”
于是,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雅虎却在管理层的频繁变动更迭和不成团队的团队管理中,反复摩擦,左右停摆,持续内耗,最终完美错过了电商、视频、社交网络、游戏、微博等一个个风口,走向了难以逆转的陨落之路。
很多时候,再大的商业帝国也免不了要居安思危,唯有懂得顺时应势,把握机遇,拥抱创新,才能绕开陷阱,走进真正的时代大势之中。
雅虎的离去警示着我们,没有一种模式是可以一劳永逸的。行走在企业的江湖中,灵活的思维和战略的眼光,才是一家企业薪火相传的基因底片。
雅虎的失败不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大,而是因为它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了战场。
关注趋势,才能把握机会;拥抱时代,才能融入未来。切记,不要再像雅虎一样,不战而败。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zhishik/126.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