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问储蓄的特点是什么
储蓄的主要特点:
1、储蓄行为的自主性
储蓄行为的自主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储蓄对象是私有的,就是储蓄者所要储蓄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所有,储户自己有权支配,这是储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二是储户进行储蓄是自我需要的结果。储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的某种需要,这种储蓄的自主性反映了自我服务的需求,不论是保值或增值的储蓄都是对储户有利的,因而货币所有者愿意从事储蓄活动。
2、储蓄对象的暂时闲置性和积累性
储蓄动机产生于个人取得收入以后扣除消费部分的结余。这部分结余构成了个人能进行储蓄的物质前提。同时,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也说明了储蓄对象的闲置具有暂时性。储蓄的积累性是指储户在货币资金上量的积累。它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储蓄行为对储户个人具有积累财富的作用;其次,从货币资金代表社会财富的角度考察,货币储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
3、储蓄价值的保值性和收益性
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具有还本付息的特征。储蓄的还本付息特征使它具有明显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储户将货币资金存人银行等储蓄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如果连本金都保不住,储户是不会参加储蓄的。因此,储蓄的保值性是储户进行储蓄的最低要求,也是储蓄的基本特征;其次,储户将货币资金存入银行等储蓄机构,经过一段时间,不但要取回本金,还要带来利息,这是信用行为的基本要求。储蓄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储蓄的收益水平。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2-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二、货币作为价值贮藏形式有哪些特点
货币的四大特征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
1,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从而有不同的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贮藏手段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执行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买卖可以不用现款,采用赊账的方式,到一定时期后再付现款。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约定期限后,买者以货币清偿对卖者的债务。
拓展知识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出现了铜铸币。
参考资料:货币_百度百科
三、贮藏手段的理由
贮藏手段应该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在保存过程中不易损坏和变质。第二,当需要使用时,可以比较方便地与其它商品相交换,转换成需要的形式。第三,它的价值是稳定的,在贮藏前后能够转换成数量相同的其它物品。
交易媒介是最容易和其它商品交换的商品,天然满足了第二个条件。金属货币同时具有耐贮存的特点,也满足了第一个条件,纸币在耐贮存方面比较差,但银行存款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交易媒介一般也可以满足价值稳定要求,因为执行交易媒介职能本身也需要价值稳定。所以,货币尤其是金属货币也可以作为贮藏手段。货币可以行使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两种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职能本质上是相同的或两者之间有什么密切联系,只不过两者所要求的特性刚好比较相似,而仔细分析也有差异。
1.稳定性要求不同
首先,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所需要的特性并不完全一样,贮藏手段需要比交易媒介更耐贮存并且价值更稳定。比如,当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如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到30%,这时货币的贮藏手段职基本丧失,但交易媒介职能还可以保存。
2.唯一性要求不同
其次,交易媒介职能要求交易媒介是唯一的,否则会引起交易的混乱。所以,在货币发展史中虽然一直有多种货币并存的现象,但却始终有一个多种货币向单一货币发展的总趋势,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欧元。贮藏手段不仅没有这种内在的单一化要求,相反似乎还有分散化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财富贮藏形式在越来越多,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以其它形式贮藏财富在需要使用时要先兑现,有时这可能比较困难。但其它贮藏形式也可能有价值更稳定或更耐贮藏等特点,与货币相比各有优劣。
如果以其它形式贮藏财富(比如,土地、黄金珠宝、艺术品等)需要先购买再贮藏,需要使用时又要先卖出,中间的卖和买把贮藏过程清楚的界定出来。而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则不那么清晰。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把商品交换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人们不是直接用商品换商品而是先卖出商品换回货币,再用货币购买商品。卖出商品后人们并不一定马上购买,中间可以持有货币。一般来说,如果中间持有货币时间较短,可以说是货币交易媒介职能的一部分,如果时间比较长则可认为在行使贮藏手段职能了。到底多长时间以上算贮藏手段呢?可以以两次收入之间的时间间隔为标准,在两次收入之间花掉的货币可以认为在行使交易媒介职能;持有时间超过了两次收入间隔的那部分货币就在行使贮藏手段职能了。最后,当贮藏手段职能和交易媒介职能同时由货币承担时还可能对宏观经济循环产生不利影响,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这揭示出两种职能之间还存在着内在矛盾。
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要使经济持续稳定运转必须使生产和消费保持平衡。所谓保持平衡不是要求每时每刻生产量和消费量都精确相等,而是要求在一段时间内的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相等,时段的长度决定于商品的性质。考虑一种极端情况,如果一种商品生产出来后必须在一天内消费掉,否则就会变质不再有使用价值,则这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必须在每一天都保持相等。如果有一天生产量大于消费量就会造成浪费,如果有一天生产量小于消费量就会有人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普通商品的有效使用期比较长,生产和消费只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衡就可以了。比如,粮食从生产出来到被食用中间的储藏期一般小于5年,所以,5年中生产的粮食总和和消费的粮食总和应该是大体相等的,否则就可能出现饥饿或浪费。
古典经济学没有深入分析货币的作用,简单的认为商品交换虽然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但本质上仍然是商品之间的交换,而得出了生产和消费会自然保持平衡的结论。其理论认为,一个人生产的商品越多,他用自己的产品交换他人的产品的能力也越强,即购买力越强。从全社会角度看,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天然相等,所以生产和消费会保持平衡。一种概括的说法就是“生产可以创造消费”,古典经济学称之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论证了社会生产和消费总量的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每一种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实现的。每种商品的平衡依靠市场调节,调节的杠杆就是价格。当生产量大于消费量时,价格降低,刺激消费量增加;当生产量不足时价格提高,抑制消费量,使生产和消费达到平衡。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会自动的找到使每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达到平衡的价格点,这样宏观的平衡也就实现了。
萨伊定律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卖和买可以在时间上分离,这种分离是由于使用货币而产生的。一个人卖出产品后不一定要马上买回消费品,中间可以持有货币直到自己有消费需求,这时货币就在行使贮藏手段职能。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孕育了这样一种可能,如果在一段时期里,多数人倾向于推迟消费并把货币贮藏起来,则会造成消费不足而破坏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具体将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不足,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如果价格下跌不能刺激出更多的消费需求,则只能通过降低生产来恢复平衡,这就是经济衰退。反过来,如果一段时期里,多数人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则又会出现生产不能满足消费的现象,表现为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刺激生产增加,经济增长。二者的交替变化将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从以上分析看,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货币同时作为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使这种不平衡可以积累和爆发,使经济危机成为可能。此外,还有分配方面的原因、经济结构原因和社会心理原因等等帮助把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马克思概括说:“可以有货币流通而不发生危机,但是没有货币流通就一定不会发生危机。”可见,贮藏手段和交易媒介职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要稳定宏观经济应该尽量减少贮藏货币,把贮藏手段职能尽力从货币职能中分离出去。由个人或企业独自进行财富的积累和贮藏效率是比较低的。首先,每个人即使贮藏数量很多也未必能保证需要。其次,分散贮藏增加了全社会贮藏财富的总量,这样不仅增加了贮藏过程中财富的损耗,而且处于贮藏状态的财富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经济效率必然是低下的。把个人的贮藏转化为社会性的贮藏,用较少的贮藏货币满足更多的使用需求。因为当很多人分散贮藏时可能每个人的钱都不够解决自己问题的,而集中贮藏和使用时,则可以解决任何一个人的问题。同时减少贮藏财富总量,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经营,增加社会财富。社会性贮藏意味着有些人要使用他人的贮藏,也就是在用信用代替贮藏。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能造成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造成宏观经济波动。要避免这种情况应尽量减少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使用,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可以部分取代贮藏手段职能。对需要储蓄的人来说,以现金方式存储或者以债券方式存储都是可以的,现金的优势在于流动性强,债券的优势在于可以生息。但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则二者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果以现金方式存储,则这部分货币从流通中漏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减少,影响物价的稳定并进而影响生产。如果以债券方式存储,则这部分货币又到了另一些人手中,继续参与经济循环,只是使用者改变,对经济没有影响。从社会合作的角度看,信用借贷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贮藏是个人的行为,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社会效果是很自然的事。
存款的效果介于现金和债券之间,大部分存款会被银行贷放出去,但银行为了保持流动性、随时满足储户提款需求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就沉淀下来成为贮藏货币。所以把财产以存款方式贮藏也会造成货币从流通中漏出,但漏出的数量比较少。要想减少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所占比例需要发达的信用体系。因为减少贮藏货币数量意味着储蓄转化为另一些人的借款,这不仅需要有足够多的人肯于借钱,而且需要有人肯借给他们钱,所以借钱者又必须是有信用的,也就是全社会需要足够多的有信用的人。第二,需要有多种形式的信用,使有贷款需求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贷款形式。第三,如果有发达的债券市场使人们可以方便的把债券兑换成货币,也可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优势,增加债券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15709.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