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货币相对传统货币有哪些优势
1、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在传统电子支付过程中,资金储存于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通过支付的时间差沉淀资金,获取短期利息收入,而使客户和商家遭受损失,而且交易过程发生两次资金转移,交易流程冗余(在跨境结算中更为突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支付剔除了第三方平台,实现点对点支付(P2P),从而简化支付流程,降低支付成本。
法定数字货币则可应用于更广泛的金融资产(甚者是数字资产)的支付结算安排。在传统结算中,如中心化程度不高的非标准化股权、债权、衍生品、银团贷款以及贸易融资等交易,存在结算时间长、效率低等痛点,但可以通过统一的分布式方案进行整合,直接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支付结算,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社会节本增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中证登总经理姚前研究了法定数字货币在保理业务的作用,发现引入数字货币不仅可以简化操作、降低成本,还可解决保留业务中的资金流安全管控问题,降低回款风险。Benosetal评估分布式技术在证券结算中的应用,认为富有潜力。
2、优化传统支付功能
传统法定货币(现金)的支付功能存在诸多不足,但现代社会还是需要大量现金。但实物现金支付无法进行快速的远程支付结算,也不适合大额支付,而且会被用于偷税漏税行为和非法经济活动,造成治理困扰。因此在电子支付兴起后,“废除现金”声音不断。数字货币可继承现钞支付的优点(点对点支付、即时支付结算、方便快捷),同时又可解决现金的缺陷:一是数字化“铸造”、流通和存储,发行成本和交易成本低;二是具有支付的普适性和泛在性,可在多种介质和渠道上完成支付;三是通过共识机制鹤时间戳,允许数字记录和跟踪,保障电子支付交易信息的公开、透明、可追溯性,有助于减少非正规经济活动,打击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在这个条件下同时实现可控匿名,也就是相对于传统移动支付来说,采用数字签名的方式对每个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防止用户个人信息丢失、泄露或被恶意篡改。
二、国内买卖数字货币违法吗
国内买卖数字货币违法。
根据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指出,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公告》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扩展资料:
央行表示,目前市场上所谓“数字货币”均非法定数字货币:
央行货币金银局在其官网上发布《关于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发行或推广数字货币的风险提示》称,近日个别企业冒用央行名义,将相关数字产品冠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发行”,或是谎称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推广团队,企图欺骗公众,借机牟取暴利。
央行表示,央行尚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也未授权任何机构和企业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无推广团队。目前市场上所谓“数字货币”均非法定数字货币。央行还提示,某些机构和企业推出的所谓“数字货币”以及所谓推广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行为可能涉及传销和诈骗。
实际上,比特币、莱特币等虚拟货币就是所谓数字货币的代表。而央行在2016年曾表示,正在研究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此前对媒体表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未来有望在票据市场等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先行先试,但推出暂无明确时间表。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有人冒用央行名义发行数字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
三、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并非简单的货币数字化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正改变经济和金融模式。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央行数字货币逐渐成为焦点。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姚前看来,各国央行都在研究法定数字货币,不仅考虑现有货币的数字化,也在寻求改善货币体系的不足。
在第五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姚前指出,中央银行研发数字货币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可能承受服务和成本压力。他认为,央行数字货币不只是法币的数字化,而是要升级现有货币体系。
李礼辉,前中国银行行长,强调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了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必要性。
李礼辉还提到,尽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尚未大规模普及,但数字信任、数字链接和数字货币等创新正在积蓄变革力量。Libra的推出激发了全球对数字货币的广泛关注。
姚前虽然已不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工作,但继续关注该领域。他认为,未来的数字货币将挑战传统货币体系,并提出了“自金融”概念,特征包括用户控制数字身份和资产,以及点对点交易。
随着数字资产的发展,私人和公共部门都在推进数字货币。姚前预测,虚拟货币正解决其价值不稳定的问题,未来可能成为真正的货币挑战者。
李礼辉强调,中国应积极研究发行全球性数字货币,并推动数字金融制度建设,包括数字信任机制的建立。
(来源:上海证券报)请注意,本文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
四、姚前:“央行数字货币” 并非简单的货币数字化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信任、数字货币,正在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模式。区块链技术在经历了十年飞速发展后,央行数字货币如今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在昨日举办的第五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姚前表示,各国央行都在研究法定数字货币,不仅研究现有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未来还可以修补现有货币体系的一些弊端。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会上表示,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有必要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和实施方案。
“尽管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不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但诸如可以增强商业信用的数字信任、可以穿透金融中介的数字链接、可以超越主权的数字货币等渐渐崭露头角的结构性创新正在蕴藏变革的力量。尤其是Libra的出现,掀起广泛的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热潮。”李礼辉表示。
姚前虽然已经离开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但一直对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保持关注。在此次峰会上,他表示,中央银行一向被认为不适合承担数字货币供给这一角色。除了狭义银行化的顾虑,主要担忧当数字货币向社会公众发行流通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极大的服务和成本压力。这是各国在研发法定数字货币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我的理解是,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仅只是法币的数字化,就像数字资产不仅仅是资产数字化那么简单。未来的数字货币需要修补现有货币体系的弊端,从而升级换代。”姚前表示。
姚前同时提出了未来“自金融”的概念,他认为“自金融”的典型特征有三个:一是用户自主掌控数字身份;二是用户自主掌控数字资产,承担交易责任;三是用户之间点对点交易,可以独立于第三方中介机构。
需要关注的是,随着数字资产发展,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均在发力数字货币。姚前认为,虚拟货币正在矫正缺乏价值支撑这一根本性缺陷。从比特币的缺乏基础资产支撑,到近期脸书的Libra出现,虚拟货币价值不稳定和不合规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表面上,虚拟货币的价值锚定央行货币,其实是在“去虚拟化”。未来加密货币已有可能挑战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是在货币层次上,它不一定是数字M0,也有可能是更具有想象力的货币。
“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很有必要抓紧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和实施方案。同时,中国应该大力促进和规范制度创新,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立足于保证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抓紧建立数字信任机制,制定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数字金融市场监管、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监管等数字金融制度。”李礼辉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本站所有软件信息均由用户上传发布,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违规内容,敬请来信告知邮箱:764327034@qq.com,我们将及时撤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syg068.com/biquanzx/28364.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